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的一个热点话题。语言学家对其不同角度的实证调查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中,英汉语码转换作为课堂话语得以实现和延续的重要手段普遍存在。本研究针对此现象,从语用学的角度,在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借鉴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来分析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情形。在研究设计上实行“三步骤三层面五因素”的研究架构和基本思路,包括宏观上特征描写、模式建构和理论反思三个步骤,中观上语言、交际者和课堂环境三个层面,微观上语言现实、教师角色、教师心理动机、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课堂动态环境五个因素。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理论阐释及个案呈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定性研究部分选取青岛两所高校10名大学英语教师为个案教师,采用课堂录音和观察及教师访谈的方式分析了教师语码转换的表现时机、动机、特征及使用量等;定量研究方面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对其教师语码转换的意识、评价及接受程度等。通过对语料数据的分析,描绘并阐释了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语料会话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从中发现教师语码转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了教师课堂语码转换应该遵循的四大原则。研究表明:在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中,教师的语码转换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有用的教学、认知和交际策略,以传达高于指称意义的含义;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应该把握好转换的度,遵循语码转换的原则,最大程度地的发挥语码转换的作用。在话语分析特别是课堂话语分析倍受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关注的背景下,本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课堂语码转换研究,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的创新表现在对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教师语码转换的影响模式及生成机制的构建,对其特征的解读和研究设计的特色与创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