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娄与钱钟书是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都属于学者型作家,并且都有跨文化的学术背景。他们因成功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而著称文坛。基于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作家对现代文化背景下,人类的精神认识、人生的意义、人类的出路进行了探讨。本文将《赫索格》与《围城》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形象进行异同比较研究,以平行研究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两位主人公形象所透露出的作家文化心理,使本文能够具有开阔的视野,从而对我们认识与领悟不同的文化意蕴有所帮助。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赫索格与方鸿渐的形象特点进行了相同性比较。两者都是二十世纪文化转型背景下迷惘而孤独的知识分子,他们最大的困境在于面对社会的变化、文化的撞击,对“人”的认识产生了困惑,他们既不能认清自己、又不能看清他人,只能在心灵的困境中挣扎。这种人类普遍的困境引发了他们对社会文化的思考,他们均从文化的高度对束缚人的思想、制度进行批判,为人类的尊严与自由探寻出路。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赫索格与方鸿渐形象的相异性。两者在经历人生困境,进行文化反思之后采取了不同的行为方式。赫索格试图通过对知识的综合思考揭示人生问题,他的行为方式是积极的;而方鸿渐不乏看透世事人情的聪明与睿智,但他总在失败之后感伤、无所作为。究其原因是两人的人生态度截然不同:赫索格怀抱为天地立法的热情,力图改善人类的处境;方鸿渐却认为人生中所谓理想是虚无的,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最终两人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归宿。第三部分是对主人公形象相异性的文化分析。从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入手,进而深入到各自的民族文化精神中,揭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人文教化与俗世生活的关系表现在犹太文化中是相分离的,而在中国文化中相互结合,这两种传统精神分别塑造出了不同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独立性与依附性、使命意识与忧患意识,因此,他们在遭遇现实困境时采取了不同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