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意味着新旧知识的更替速度加快,而教育中的知识更新永远滞后于新知识的诞生,它不可能为人的未来提供适应的保证。实践已迫使人们在观念上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作出反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认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十几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中心,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教师所作的任何努力,根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成为一个人们广泛重视的话题。    课堂教学是学生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然而,继承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还必须具有探索与发展人类未知领域的能力。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被提上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日程。    许多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而新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提供满足未来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能实现自主发展的人身上。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力度的教育改革,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倡导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实践应运而生,并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进行,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成就。    我国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就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基本理念。在广大的新课程实验区,众多的教师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的尝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仍在探索和实践中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