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缘杂交在罗非鱼品种改良中的应用及杂交子代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e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奥利亚罗非鱼进行人工催产,得到成熟度较好的卵,并与鳜鱼精子进行受精后,获得杂交子代。对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与自交对照组胚胎发育过程作了一定的比较,发现两组胚胎在发育至原肠中期之前,发育正常且同步,在原肠中期之后,杂交组与自交对照组相比,发育速度明显变慢或停滞,并伴有致死单倍体综合症症状,这些杂交胚胎和仔鱼在孵化期和出膜后短时间内陆续大批死亡,存活的为数极少。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分析了母本奥利亚罗非鱼、父本鳜鱼和远缘杂交子代的基因组DNA,发现杂交子代中含有少数与父本相同而与母本不同的特异条带。从32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引物对其进行扩增,每个引物得到了1-7个大小不等的扩增片段,长度在200-3500bp之间。在11个引物中有3个引物即S326、S328、OPZ6,能扩增出3条与父本相同而与母本相异的特异性的条带,足以证明这两种科间鱼类远缘杂交获得的子代是异源精子激发奥利亚罗非鱼卵行雌核发育的结果,子代与母本奥利亚罗非鱼的相似率为85.77%;与父本鳜鱼的相似率为4.87%。同时这个结果还表明,从基因水平检验,所得子代已不再是完全的母性遗传,其基因组DNA中带有部分异源父本基因组DNA。
其他文献
本研究克隆得到了凡纳滨对虾的部分免疫相关基因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3、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自噬蛋白(ATG5)、自噬相关蛋白(Microtubule associ
沈阳何氏眼科医院是于1996年由留日归国医学博士何伟创办的一家大型非营利性眼科专科医院,是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世界国际保健会(HTH)会员医院、中国在国际防盲协会(IAPB)唯一的国际B类会员。  通过不断地努力,何氏眼科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育、科研、保健、公益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于一身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和东北地区最大的眼科医院,为解除患者病痛和社会复明事业做出高效服务及突出贡献的眼科中心。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