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式化语言(formulaic sequences)是对语言中现成结构的总称,它们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几乎无处不在,对其得体运用和恰当理解是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人们习惯把对程式化语言(如谚语、明喻及其他套语)的研究归属于修辞学或文体学,最早将其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约翰·休林斯·杰克森对失语症患者的记录,只是到了20世纪晚期,国内外才掀起了对程式语现象研究的热潮。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主要是语言习得、社会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等,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程式语的诸多侧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尽管迄今为止,程式语相关研究成果颇丰,然而远称不上彻底完备,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往往冠以不同的标签,而这些标签的所指又常常互相重叠;对程式语的定义,分类和界定也不尽相同;尤其是有关程式化语言的语用研究还很少。据此,本文试从语用角度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探析程式语,并拟提出程式化语言使用的顺应模式。该模式试图展现程式语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不断做出选择以顺应各种社会、文化和心理需要。 该研究理论基础是Jef Verschueren(1987,1995,1999)提出并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语言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该理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语言的使用进行考察,并以下述理论假设为基础:使用语言必须包括连续不断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是由语言内部(即结构)的因素,同时也/或者是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的,并且可以出现在语言形式的任何一个层面上。语言选择与语言使用中的语境相关成分是互为顺应的: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顺应。因此语言选择与语言顺应可谓“形影不离”,选择与顺应是辨正的统一:选择是手段,顺应则是目的和结果。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做出选择并实现顺应是因为语言具有三种基本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