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通常会出现一个相同的困境,那就是缺乏历史的影像资料。当时的编导对于那些没有历史影像记录的重要事件,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通过口述的方式去讲述历史,再辅以声音、图片资料为补充,依靠大量的解说词来完成叙事,刻板、单调似乎已然成为了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通病。在20世纪90年代末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推出了第一个“真实再现”的样片《忘不了》,这应该是“真实再现”手法第一次在国内电视节目中崭露头角。而后随着《故宫》等一批优秀的电视记录片的播出,“真实再现”的应用产生的效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它的出现,弥补了创作过程中历史影像资料不足的遗憾,丰富了电视画面,提高了观赏性。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论,强烈的批判随之而来。但是,不论学术界为此争论多么激烈,这种手法的燎原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手法的使用呈逐渐上升的态势,并且在纪录片中也将应用的更加广泛。本文对纪录片中真实观念的历史流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和研究,通过对纪录片发展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轨迹的梳理,勾勒出纪录片发展过程中真实观念的嬗变过程。分析了在纪录片发展道路上,“真实再现”缘起和发展的原因,并认为我们对“真实再现”的研究,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真实再现本身。对它的探讨和研究不但对中国纪录片研究有着一定的意义,而且对于从事电视纪实作品或者电视纪录片拍摄的专业人员来说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因为它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组合思维或者整体思维,肩负着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文章的主体内容在三、四部分,主要对“真实再现”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大量优秀的国内外纪录片作品,从纪录片的创作技术层面和叙事性与结构性两部分入手,分别从镜头语言、声音处理、剪辑技法、纪录片叙事元素及结构等方面对“真实再现”手法进行深入剖析,运用具体实例展示“真实再现”在诸多技术层面上的艺术表现手法。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不仅仅是在创作技术层面上的突破与延伸,作为创作形态的“真实再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其作品的叙事性和叙事结构特征,因此,从叙事性和叙事结构上来考虑纪录片的“真实再现”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文章的主体部分探析并梳理了“真实再现”在纪录片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的一些契合点,达到对纪录片创作基本问题的新的认知。在文章最后,联系当前的创作实践,对“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的应用作出展望,“真实再现”必将随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拓展外延,适应新媒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