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视野下人民法庭的阶级斗争效应研究——基于鄂南Y村的土改口述调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da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鄂南Y村为研究个案,以对十位土地改革亲历者的口述历史研究为依据,研究土地改革运动中的人民法庭——官方建构的特殊政治场域内的阶级斗争是如何嵌入,逐步渗透,最后强化贫下中农对人民法庭的认同,从而探讨出人民法庭主导的阶级斗争对于农民政治认同的形成有何种效应。  笔者研究发现,在开展土地改革这项政治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人民法庭这一斗争工具,采取公开审判的阶级斗争形式,实现了国家与农民的有效互动,使贫下中农实现了自然身份向政治身份的转变,在得到利益满足的同时,也经受了深刻的阶级意识教育,从而建立和强化了其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  首先,阐明研究背景,重点梳理土地改革、政治认同和人民法庭的研究状况,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界定文章的核心概念,并描述个案村庄土改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其次,以整个人民法庭的斗争过程为线索,阐述在庭审开始前,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组织发动、宽大政策、诉苦讲理、典型培养等方式,将阶级对立情绪嵌入到传统的乡村社会之中,促进认同意识的萌发,实现将传统小农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到庭审之中的目的。再次,分析在人民法庭公开庭审的过程中,人证物证相结合的事实正义与公审庭审相区别的程序正义相结合,通过自我参与式的公开阶级斗争的教育,将政治认同进一步渗透到贫下中农的主体意识之中。第四,探讨庭审后的政治效应,如何强化和巩固不同群体对人民法庭的政治认同。最后得出结论,人民法庭作为中共政权在乡村社会的权力延伸和具象表现,通过人民法庭的阶级斗争的完整过程,使得广大是乡村社会从根本上接受和认同了人民法庭,从法理意义上将斗争成果固定下来,实现了国家和农民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实质性延伸,加速农民自然身份向政治身份的转变过程。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中非关系全面发展,中非两国政治上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济上贸易额超过美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文化交流上逐步制度化、规模化。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