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创新改革理念之一,强调学生全员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合作交流,从而达到互助共赢。在该学习模式中,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都能够为学习小组出谋献策,从而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社交技巧,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初中英语课堂上,很多教育专家和教学实例都已证实该模式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但是,众多研究中却少有关于在偏远地区英语课堂实施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偏远地区的学生有其独特的学习特征,在认知能力、基础积累、语言运用、见识思维等多方面与教育发达的地区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重点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偏远地区的实施状况,探索该模式在偏远地区实施的有效性,力求为其他偏远地区实施该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教学建议。本文首先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现状,讨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及意义,重点讨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黄金分割法以及群体动力理论。本研究的重点部分是对两个初中班进行了三年的教学实验,记录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情况,研究分析了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和部分教学片段,旨在探究偏远地区实施传统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差异。另外,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获取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在偏远地区是可行且有效的。长期坚持小组合作学习可有效激励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可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提升语言运用技巧,可加强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最后,本文根据三年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如何在偏远地区优化实施该模式的建议,旨在为其他教师在偏远地区实施该模式提供实践依据,从而促进该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