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到2010年CAFTA的建成,再到2019年CAFTA升级版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双方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约而同地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且优先的内容。这意味着中国和东盟发展战略具备了良好的战略对接基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既是双方产能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当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战略对接以及参与全球化分工情况等背景,阐明本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分类梳理并评述,提出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章阐述了基础设施与经贸发展有关的理论基础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理论等。第三章第一节研究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发展现状,发现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总量稳定增长,但国别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贸易依存度方面,东盟对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均大于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依存度。第二节介绍了东盟部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并依据《全球竞争力指数报告》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发现东盟各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水平差距悬殊。第三节以相关项目合作和政策、协议的签署为依托,对中国-东盟当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状进行梳理;第四章是实证研究部分,首先从交通、能源、通信三个方面建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相关指标体系,构造引力模型,选取2008-2017年中国和东盟国家相关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基础设施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接着沿用上述相关数据,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验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贸易额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交通基础设施中公路、航空和港口基础设施、以人均耗电量为代表的能源基础设施和以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量为代表的通信基础设施均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起到正向促进作用。(2)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双边贸易的促进作用大小为:航空运输>公路>运输海运运输(3)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水平与中国东盟的贸易额之间确实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并且不同基础设施在东盟各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关联程度不同。如对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来说其港口基础设施与中国双边贸易额的关联程度靠前,而对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和柬埔寨这四个国家来说,航空基础设施对于其同中国进行双边贸易具有较大影响。公路基础设施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柬埔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也较其他几类基础设施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