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是否有效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话题,从众多实证检验结果来看,信用传导渠道是目前公认的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机制。1998年前,央行将信贷规模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1998年取消之后,对信贷规模的监管也有所放松。文章首先回顾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理论发展路径,为本文的理论打下基础,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我国是否具备信贷传导渠道的经济环境。 本文基于VAR模型对变量自由度的限制较高,采取运用范围不广,但解释力度很强的FAVAR模型作为实证部分的延伸,一方面更为贴近现实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加入FAVAR中大量反应信贷需求的变量来判断信贷规模取决于需求方还是供给方。金融危机后,我国社会各方面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融资渠道得以扩充,在信贷规模与社会融资总量占比下降的情况下,我国信贷传导渠道是否存在、传导机制是否通畅值得再次探讨。本文运用VAR模型和FAVAR模型对2008年-2013年的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实证检验,对比得出信贷传导渠道比货币传导渠道更为有效的结论,并依靠FAVAR提供的大量宏观信息,推断出信贷需求对我国信贷规模起到了极大的决定作用。由此建议央行继续关注信贷规模这一指标,待金融市场各方面更加完善和成熟后,再逐步放开对信贷供给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