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部术后缺损并发组织瓣坏死的原因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weiwei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手术方法:游离组织瓣的制备和病灶切除分两组同时进行。两组人员密切配合,当原发病灶已完整切除充分做好接受组织瓣时再离断供区组织瓣的血管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缩短组织瓣的缺血时间,提高其成活率,制备的组织瓣动静脉与受区动静脉做端端吻合,吻合动作要轻柔精细,尽量减少血管内皮的损伤;研究方法:对63例应用游离组织瓣修复的头颈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舌癌17例、颊粘膜癌9例、下咽癌14例、扁桃体癌11例、口底癌9例、口咽癌3例。根据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患者均为中晚期。结果术后出现血管危象11例,危象发生率17.46%。其中静脉危象9例,动脉危象2例;最终皮瓣坏死4例,坏死率6.35%。均为游离股外侧瓣坏死(部分坏死1例,全瓣坏死3例)。与术后并发症有关的术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高凝状态、长期吸烟史及长期适量饮酒史;术中因素包括:血管蒂过长、吻合血管组数;术后因素包括:术后引流及激素治疗。年龄超过60岁,伴有糖尿病、高凝状态和长期吸烟史患者发生血管危象导致组织瓣坏死的比率较高,长期适量饮酒史患者的组织瓣坏死率低于不饮酒者,统计学结果显示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血管蒂盈余超过2cm,吻合一组动静脉的患者皮瓣坏死率要明显高于血管蒂盈余2cm以内,吻合一组动脉两组静脉的患者;术后充分引流和应用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的患者组织瓣坏死率低,统计学结果有明显差异。结论无论何种游离组织瓣,都存在部分坏死风险,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全面掌握患者的状态是确保大面积游离皮瓣移植成活的基础和前提。年龄偏大,伴有高凝状态、糖尿病史和长期吸烟史为发生术后血管危象的高危因素,在术前评估选择手术适应证时若伴有上述高危因素当慎重或禁用手术治疗,若已施行手术,则术后应该加强监测,谨防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避免游离组织瓣的坏死,而长期适量饮酒对避免术后组织瓣的坏死有一定的益处,血管蒂过长容易发生血管受压或打折,易导致组织瓣血流不畅而缺血坏死,另外,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多选择几组吻合静脉,通常至少两组静脉,这样发生血管危象的比率远低于只吻合一组静脉的情况。术后可根据引流量来初步判断组织瓣的情况。充分引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适当应用地塞米松的激素类药物,可对预防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组织瓣的成活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对拟行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部术后缺损的患者,进行完善的术前评估,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以及周全的术中、术后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颞叶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颞叶AVM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13例接受显微外科治疗,3例接受血管
目前,大部分的媒介与幸福研究都围绕幸福感展开,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变量幸福观却被忽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媒介使用对幸福感的贡献率,相对于社会变迁、生活环境等因
通过透明圈法从土壤中筛选出55株产木聚糖酶的细菌菌株,经产酶发酵培养基复筛及SDS-PAGE酶谱分析得到1株产高分子量木聚糖酶细菌菌株Paenibacillus sp.39631。在单因素实验的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切除术后,胆汁丢失对肝功能及肝再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动物分组: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1) SO(Sham operation假手术)组:无梗阻
职业技术院校"业群式岗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劳动者工作时的身体活动特征和运动负荷规律,把众多的职业归为体能主导类、心智主导类和灵巧主导类三大业群,每类又分为
研究背景:颈胸段是指脊柱C6-T3节段,处于颈椎前凸和胸椎后凸的交界移行区,在脊柱外科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颈胸段的脊柱病变,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前方有胸骨、纵膈,后方
在一些现在机器制造部门中,需要不锈钢、耐热钢和其他材料的特薄壁圆筒,其t∶D=1000(筒径为300~1000毫米)和D∶L≤1.5,当壁厚为0.2~0.6毫米时径向精度为4级和5级、壁厚公差为0
目的:测定水通道蛋白1(AQP-1)在不同退变椎间盘髓核与纤维环中的表达,通过观察水通道蛋白1在不同类型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研究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实验组取材
目的:探讨“加味补中益气汤”在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以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为阳性对照的临床试验。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收
过去的三十年间,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尤其在美国机构投资者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公司治理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在二十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