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手术方法:游离组织瓣的制备和病灶切除分两组同时进行。两组人员密切配合,当原发病灶已完整切除充分做好接受组织瓣时再离断供区组织瓣的血管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缩短组织瓣的缺血时间,提高其成活率,制备的组织瓣动静脉与受区动静脉做端端吻合,吻合动作要轻柔精细,尽量减少血管内皮的损伤;研究方法:对63例应用游离组织瓣修复的头颈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舌癌17例、颊粘膜癌9例、下咽癌14例、扁桃体癌11例、口底癌9例、口咽癌3例。根据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患者均为中晚期。结果术后出现血管危象11例,危象发生率17.46%。其中静脉危象9例,动脉危象2例;最终皮瓣坏死4例,坏死率6.35%。均为游离股外侧瓣坏死(部分坏死1例,全瓣坏死3例)。与术后并发症有关的术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高凝状态、长期吸烟史及长期适量饮酒史;术中因素包括:血管蒂过长、吻合血管组数;术后因素包括:术后引流及激素治疗。年龄超过60岁,伴有糖尿病、高凝状态和长期吸烟史患者发生血管危象导致组织瓣坏死的比率较高,长期适量饮酒史患者的组织瓣坏死率低于不饮酒者,统计学结果显示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血管蒂盈余超过2cm,吻合一组动静脉的患者皮瓣坏死率要明显高于血管蒂盈余2cm以内,吻合一组动脉两组静脉的患者;术后充分引流和应用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的患者组织瓣坏死率低,统计学结果有明显差异。结论无论何种游离组织瓣,都存在部分坏死风险,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全面掌握患者的状态是确保大面积游离皮瓣移植成活的基础和前提。年龄偏大,伴有高凝状态、糖尿病史和长期吸烟史为发生术后血管危象的高危因素,在术前评估选择手术适应证时若伴有上述高危因素当慎重或禁用手术治疗,若已施行手术,则术后应该加强监测,谨防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避免游离组织瓣的坏死,而长期适量饮酒对避免术后组织瓣的坏死有一定的益处,血管蒂过长容易发生血管受压或打折,易导致组织瓣血流不畅而缺血坏死,另外,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多选择几组吻合静脉,通常至少两组静脉,这样发生血管危象的比率远低于只吻合一组静脉的情况。术后可根据引流量来初步判断组织瓣的情况。充分引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适当应用地塞米松的激素类药物,可对预防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组织瓣的成活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对拟行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部术后缺损的患者,进行完善的术前评估,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以及周全的术中、术后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成功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