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包含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它涵盖了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立体碰撞、多元互动的变革。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无论它的历史传统多么悠久和伟大,要想在这个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地球中生存和发展,现代化必定成为其不可回避的现实选择。①在我国关于文化现代化的问题已经争论多年,探索现代化趋势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前景,寻求它们今后的发展前途,是人口较少民族研究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鄂温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我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其漫长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目前,我国鄂温克族聚集区域大多数还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状态,抓紧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迫在眉睫,民族文化现代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选择。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外来现代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逐步将陌生、崭新的文化系统融入到人口较少民族的生活中,干扰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改变其缓慢发展的轨迹。文化的不断碰撞,使民族传统文化逐步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化。鄂温克民族地区的发展不能单纯关注经济问题,还必须要考虑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经济的发展绝对不能以丧失民族文化为代价。因此,探讨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寻求正确的文化现代化之路,是事关鄂温克民族发展成败的紧迫任务。本文以全国鄂温克族最大的民族聚集区——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为研究个案,以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变迁发展为主线,分析文化变迁与文化现代化关系这个主题,探讨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与第一章内容。绪论主要说明论文所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视角,并就论文的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就已有的相关学术研究进行综述,主要是对民族文化变迁及文化现代化的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的研究以及鄂温克民族研究的成果有其不足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于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进行综述。第一章,首先,从鄂温克民族历史出发,系统介绍了鄂温克的族源、族称、迁移与斗争等历史发展的脉络情况;其次,对鄂温克族长期生存和发展中所创造的传统民族文化特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涉及鄂温克族的衣、食、住、行文化、制度文化、节日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最后,全面梳理了本文研究的个案——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基本情况,对其生存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三个部分进行了概括介绍。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内容。第二章将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在大家面前。首先,从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方式两个层面描述了鄂温克民族物质文化变迁。其次,基于学术界通行的二元划分法,从制度和风俗信仰两个角度对鄂温克民族社会规范的变化进行探讨。再者,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加快及民族符号的淡化三方面论述了鄂温克民族社会发展状况的变迁;第三章探讨了鄂温克民族文化变迁的动因。从包括生产方式、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等经济因素,包括政治制度、民族政策的制度因素,以及包括人际交往、社会教育、大众传媒等文化传播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对民族文化变迁的深刻影响,挖掘鄂温克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在前几章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发展变迁及其变迁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传统民族文化变迁为视角,结合根河境内的使鹿鄂温克人的情况,针对鄂温克民族文化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第三部分为第五章内容。探讨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变迁与现代化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出发,基于前几章有关鄂温克民族文化变迁的个案研究,由点及面地针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现代化之路进行了探讨。最后在公权力和社会视角下,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民族文化发展制度,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管理作用,文化调试机制建设,民族文化中优秀民族精神传承,民族的“区域文化认同”,民族文化的生活化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选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