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日渐成为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手段。相较于新闻而言,纪录片的时效性和对于信息量的高度重视相对较弱,政治意图也以更温和的方式呈现;相较于商业电影,纪录片更加具有文化内涵与可信度,是传播一国文化历史、社会状态、人民生活的优秀手段。纪录片从西方发源,是电影的母体,在人类共同探索创作方法、创作理念的百年间,纪录片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创作体系与理论,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当今纪录片能够借助特效手段,表现的更加立体与饱满。纪录片传来中国之际,正值历史的特殊时期。因此在初入国境的数年,发展是相对缓慢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纪录片的发展迎来了好时节。纪录片工作者们不断的探索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且目前基本能够与国外并驾齐驱,然而为什么中国纪录片屡屡在国际市场遇冷?中国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为何难以走向国际市场?需要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开拓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道路?本文就以上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1)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影响纪录片叙事不同的根本原因,文化包容的范围广泛,政治、经济、历史、习俗、审美、哲学观以及文学叙事的习惯等等。中西的纪录片创作者生长在不同的文化土壤,自然带有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本性,这些文化的因素影响了创作者在创作纪录片时思考问题、观察问题、叙述问题的方法;(2)中国的纪录片的国际化仍待探索,但笔者认为,被国际观众认可、被西方文化圈所接受并不是评价中国纪录片优劣的唯一标准;(3)探索可供纪录片国际化传播的创作方法、叙事手法,而非以文化语境差异造成叙事方法的不同作为批评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论据。中国是拥有数千年连续文化的优秀的国家,有丰富的文化宝藏可待挖掘,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找寻的是,如何根据受众的不同,变化相应的叙事方式,使观众接受纪录片,使观众根据他们的文化观得出相应的纪录片结论,发挥我国纪录片承载的传播任务才是我们应该探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