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中国古代琵与古琴审美文化比较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ptpd_dr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篇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科研论文。文章主要研究音乐学学科下民族乐器相关审美文化特征问题。文章的主要研究思路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具体对比分析中国古代琵琶与古琴的审美文化特征,重点揭示二者的不同点,以彰显各自审美文化的独特性。   文章在整体结构上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其中本论部分又分为三章。分别就琵琶与古琴在器物、行为、观念三个层面的审美文化展开比较研究。第一章比较分析了古琴和琵琶在各自产生、发展、定型的历史进程中其造型、规制的变化特征,得出了古琴的形制在历史流变中相对较为稳定、而琵琶的形制则经历了一个不断增益演进的流变过程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原因及由此带来的音响审美特征方面的差异。第二章,分别针对琵琶与古琴各自的代表曲目、演奏主体和接受群体及接受环境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样指出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差异性。第三章中,分别就琵琶与古琴在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都有对于音响丰富多彩方面的要求,但古琴对于各种具体的审美表现力有着 “度”的限定。在对于情感、心意的传达方面,琵琶以直接的情志流露、抒发为主,而古琴却带有含蓄蕴藉的特征。在对整体审美格调的定位方面,二者也不同。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琵琶和古琴具有“和而不同”的审美文化特征。琵琶的“和”具体表现为融合、整合、调和、协和等诸多特征。古琴的“和”则具体表现为艺与道之和,天与人之和,情与志之和。要而言之,琵琶的审美文化是雅俗共赏的,而古琴的审美文化始终固守雅文化的阵营。但是,这两种乐器都已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研究它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学、逻辑学、音乐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的有关知识,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琵琶和古琴在审美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探讨,并在梳理和对照中融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性的结论。
其他文献
查理斯·艾夫斯(Charles Edward Ives)是二十世纪杰出的音乐家之一,被后世称为美国先锋派音乐的鼻祖,是西方近代音乐史上神秘而独特的作曲家。他出生在广阔的新英格兰土地上,在
期刊
期刊
期刊
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崇尚自然,人文关怀的思想境界影响着孙为民的一生。孙为民的作品就充满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全党的共同任务。企业党组织是执政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面加强领导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治企理政的水平,才能推动油田深
本文只是从写实绘画的角度,提出“真情实感”和忠于审美判断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具体概念并不能与文学或相关主义派别混淆。笔者结合专业所学和自身实践经验对专业兴趣领域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