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心俞”、“肝俞”、“肾俞”、“脾俞”、“肺俞”穴对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γ-氨基丁酸(GABA)和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五脏背俞穴对失眠及睡眠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作用,为研究针刺治疗失眠及睡眠障碍性疾病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 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五脏背俞穴”组、针刺“五脏原穴”组、针刺“非穴”组。采用目前公认的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alanine,PCPA)混悬液的方法建立失眠大鼠模型。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各组大鼠下丘脑内GABA和GABAA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 结果:1、腹腔注射PCPA混悬液后大鼠正常睡眠消失,下丘脑中GABA和GABAA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下降,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2、针刺“非穴”、“五脏原穴”、“五脏背俞穴”可使PCPA化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内的GABA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升高,“非穴”、“五脏原穴”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五脏背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针刺“非穴”、“五脏原穴”、“五脏背俞穴”在治疗失眠升高PCPA化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内GABAA阳性细胞表达方面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五脏背俞穴”组、“五脏原穴”组优于“非穴”组(P<0.05),“五脏背俞穴”组优于“五脏原穴”组(P<0.01)。 结论:针刺不同组穴“非穴”、“五脏原穴”、“五脏背俞穴”在治疗失眠方面都可提高下丘脑内GABA和GABAA的含量,从而改善大鼠的失眠状态,其中“五脏背俞穴”组最强,其次是“五脏原穴”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