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多利亚时代末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开始。人们试图建立新的信仰和意识形态。主要由作家、艺术家和上流社会贵族妇女倡导并发起的女性主义是当时较为盛行的新思潮之一。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挑战文化领域中各种形式的专制行为,唤醒人们摆脱传统性别作用的束缚。小说《到灯塔去》是伍尔夫对于十九世纪性别作用的真实写照-极端的性别隔离,由贤妻良母和男性的事业成就构成的理想化家庭模式,以及被夸大的性别差异。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拉姆齐夫妇分别是所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典型代表,而他们的朋友,女画家莉莉·布里斯科则是伍尔夫所向往的融合“两性气质”的全新女性。本文通过分析强加于两性的传统性别作用,权力结构,思维方式,探讨《到灯塔去》中所体现的性别作用和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伍尔夫认为,在承认两性存在其生理差异的前提下,两性不应局限于严格的性别差异,而应在自身寻求一种“两性气质”的平衡。女性应在接受自身女性气质的同时,发掘培养一些有益的异性气质,只有这样,女性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以原文本与译文本的互文性研究为题,将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学中,研究了翻译学中文本的互文性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将文论中的互文性引入到翻译学中,力图在文
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得主科马克·麦卡锡(1933-)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通过描述《老无所依》中老兵们的遭遇,麦卡锡向读者呈现了战争创伤对人类心灵的无情肆虐。“战争”扩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