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族指聚居的父系血亲以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具有显示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族学、祖坟等认同身份的组织要素,以及资助这些组织和活动的族产和协调宗族内部各种关系的族规和族长。其基本结构是大家族和小家庭的结合,两者通过父系血缘有机组合成有很强内聚力的社会组织。它们构成了宗族在文化的基本形态。自历史到现在,宗族文化与国家息息相关,国家意志影响着宗族文化进行整合群体,凝聚人心等对内的功能。本研究的调查点黄姚镇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的东北部,是一个以广东汉族移民为主的多姓杂居小镇。历史上,黄姚曾是一个具有商贾、文人和士宦传统的宗族村落,宗族文化兴盛,宗族的日常生活是村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黄姚共保留各姓祠堂11座,宗族内依然保留族谱,宗族组织依然存在,春冬二祭、“七月半”等各种宗族活动在街区内得到相对完整的保存和发展。在当前经济不断发展,交通日趋便利,尤其是在旅游开发和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黄姚的宗族文化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改变,而国家始终作为一种内化的氛围和外化的力量存在,深刻地影响着黄姚宗族对内的协调和对外的适应。本研究的主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黄姚文化生态环境的概述和宗族概况源流的梳理,探讨黄姚宗族文化的历史记忆作为当代变迁的参照;第二部分站在共时的角度,以祠堂为主的宗族活动空间、宗族组织、宗族活动的调查研究,将固化的宗族存在形式和宗族活动放置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流变的大背景下,构成宗族文化的面貌展现其变迁的状态;第三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分析宗族变迁的原因及发展的动力。本研究认为,黄姚宗族文化的发展沿着“兴盛—衰落—复兴”的路径行进,宗族文化全面回归村落或将黄姚宗族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从宗族文化的功能变化看来,目前宗族的宗法制度被消解,宗祠理事代替族房长,变为宗族传统的守护者,在传统与现代的代际传承中艰难守护着宗族文化,宗族活动神圣的仪式性走向世俗,在延续着凝聚人心强化宗族观念的同时,更发展为承载宗亲经济政治关系的网络,进而展示宗族的实力的象征场;从宗族文化的内涵变迁看来,尽管宗族活动的仪式依旧强调对祖先的崇敬和血脉的延续,但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宗族在运用宗族活动的细节、以及对活动的表述来表达自我的情绪,或表达对国家的认同和拥护,或组织语言对呼吁官方改善政策,体现了人们的现实需求。本研究试图在“国家—宗族”的分析框架下,思考在当代国家力量和现代文化对地方的渗透中,地方社会如何看待这种改变并做出回应,以及其中反映的其中国家和宗族的互动关系,借以理解宗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等,笔者也寄望对宗族文化的生存发展提供一种建议性的理解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