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监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变化的意义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fraidw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的结果回顾,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的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后果,从而更好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间,部分行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剔除掉未出血动脉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和CTA或DSA明确动脉瘤出血,均行开颅探查动脉瘤夹闭术,手术过程中放置颅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分别记录钻第一个孔时、术中下骨瓣时、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颅内压。结果:术前Hunt-Hess分级为Ⅱ、Ⅲ、Ⅳ级患者的颅内压平均值为22、28、40mmHg,患者颅内压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3天、5-7天、7天左右;根据Fisher分级为Ⅱ、Ⅲ、Ⅳ级术前患者平均颅内压分别为20、28、38mmHg,患者颅内压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分别为1-3天左右、5-7天左右、7天左右。结论:SAH患者颅内压的变化与格拉斯评分、Hunt-Hess分级有正相关,Fisher分级的增加颅内压也呈上升趋势,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越高的患者颅内压恢复到正常颅内压范围所需时间越长,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越高的患者,高颅压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术前Hunt分级和Fisher分级较高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随着介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引起的各种导管相关性感染等机会感染逐渐增多。目前CNS引起的院内感染在革兰阳性球菌中占首位,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机会致病菌。虽然CNS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很多报告至今仍将除表皮葡萄球菌以外的CNS作为一组致病菌笼统介绍,而不同种别CNS因其生物学特性、引起疾病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其诊断和治疗也不相同,因此必须将CNS各种
前言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始终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种人群PD的GWAS研究已发现几十个易感基因与PD发病相关。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