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百家诗选》成书于北宋中期,因其编选意图不明、不选诸唐诗大家而历来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由文献材料出发,从多个角度对这部选本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其在选本传承中的地位与影响。
绪论:回顾了从古至今有关《唐百家诗选》的评论及研究成果,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重点。
第一章:梳理《唐百家诗选》的版本流传情况,摸清其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中的变化。总体而言,选本的刊刻次数并不多,但存在“分人本”与“分类本”两种编排情况。
第二章:分析了《唐百家诗选》的编选情况,在充分了解王安石与宋敏求二人的著述情况基础上,结合时代与环境特征对这部诗选的编选目的进行了合理的推测,认为此书确由宋敏求提供材料,王安石进行删选编纂,颇具开拓性,但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此外,本章还梳理了《唐百家诗选》一书的资料来源。
第三章:将《唐百家诗选》置于唐宋选本变化的过程中进行对比考察,以《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三部唐代选本,《众妙集》、《三体唐诗》、《唐诗鼓吹》三部南宋以后选本作为参照,从体例与内容两个角度揭示其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体例上,这部选本更接近唐人选唐诗的形式,而在内容与容量上,则与先前范本差异较大,却为后来形成的选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第四章:以北宋、南宋与清代的三次刊刻为线索,探究其每次问世后的评价与影响,并阐明这种评价与《唐百家诗选》本身要素及外部诗学风气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北宋末期,由于出自宋人之手的通代唐诗选本还不多见,故此对这部选本的评价褒多贬少,而到了南宋以后,同类选本逐渐涌现,在理念和细节处理上都比《唐百家诗选》更加成熟,故针对它的负面意见开始增加。而清代的重刻则更多出于突破明人选诗眼光的目的。
结论:综述了《唐百家诗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并给出一个全面而公允的评价。
另有附录一章,收录针对此选的两个较为全面的评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