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费乌瑞它品种为材料,对马铃薯脱毒苗基质栽培和雾化栽培的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基质栽培试验采用L16(2×43)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三因素四水平加一因素两水平(即:定植密度(A)4种、不同KH2PO4用量(B)4水平、不同多效唑浓度(C)4水平、基质处理(D)2种),共16个处理。雾化栽培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E)营养液配方3种,裂区(F)定植密度3个水平,共9个处理。两种栽培模式都分别在春季和秋季进行试验,主要考察植株性状、小薯产量及结薯数等指标,并分析了各个试验因素对产量及结薯数的影响,同时还将两种栽培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基质栽培在A3B3C2D2组合(即:扦插密度600苗/m2、KH2PO4用量10g/4m2、多效唑浓度5mg/L、基质中加椰糠处理)或A3B3C1D2组合(即:扦插密度600苗/m2、KH2PO4用量10g/4m2、不喷施多效唑、基质中加椰糠处理)条件下,都是秋季最理想的处理组合。在秋季基质栽培中,定植密度是对产量和结薯数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基质中加椰糠有助于提高产量和结薯数,再次是KH2PO4用量因素,多效唑浓度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最小。春季基质栽培在A3B2C4D2组合(即:扦插密度600苗/m2、KH2PO4用量5g/4m2、多效唑浓度20mg/L、基质中加椰糠处理)或A3B2C3D2组合(即:扦插密度600苗/m2、KH2PO4用量5g/4m2、多效唑浓度10mg/L、基质中加椰糠处理)条件下,都是春季较好的处理组合。在春季基质栽培中,密度是对产量和结薯数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基质中加椰糠处理对产量和结薯数有一定提高,KH2PO4用量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多效唑浓度因素有利于增加结薯数。通过主要农艺性状对秋季产量和结薯数的通径分析表明:单块薯重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株高和主茎粗,单株结薯数的贡献率最小且为负值。通过主要农艺性状对春季产量和结薯数的通径分析表明:主茎粗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单块薯重和株高,单株结薯数的贡献率最小且为负值。秋季雾化栽培的最优组合为处理5,即E2F2(E2营养液、10×15cm的定植密度)单株结薯数达26.27粒,平均薯重4.34g,单位面积产量达5.33kg,结薯数达1318粒,3g以上的小薯占全部薯数的76.11%。春季雾化栽培的最优组合为处理5,即E2F2(E2营养液、10×15cm的定植密度)单株结薯数达18.52粒,平均薯重3.94g,单位面积产量达3.57kg,结薯数达800粒,3g以上的小薯占全部薯数的75.02%。通过主要农艺性状对秋季产量和结薯数的通径分析表明:直接贡献顺序大小为:根长>单株结薯数>株高>匍匐茎数量,主茎粗和单块薯重的直接贡献最小且为负值。通过主要农艺性状对春季产量和结薯数的通径分析表明:直接贡献顺序大小为:单块薯重>主茎粗>匍匐茎数量>单株结薯数>株高>根长。通过秋、春季栽培对比,秋季基质栽培是春季产量的1.01-1.35倍,秋季雾化栽培是春季产量1.49-1.65倍,大于3g的合格小薯的数量上秋季略大于春季,试验结果表明,秋季是马铃薯原原种繁育的最适宜季节。通过基质栽培与雾化栽培对比,结果表明:雾化栽培不但比基质栽培节省90%的种苗,秋季产量还高于基质栽培2.17-2.24倍;春季产量高于基质栽培1.33-2.03倍,大于3g小薯的比例雾化栽培低于基质栽培13.60%-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