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脑梗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着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以往研究表明,糖尿病是脑中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与中风的早期进展和不佳预后密切相关。短暂脑缺血,无论是全脑缺血还是局灶缺血,在糖尿病和高血糖动物都可引起更大的神经病理损伤,并影响预后。脑缺血是脑血管闭塞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脑血管闭塞因此引起低灌注缺血中心出现能量代谢障碍,在缺血区出现细胞死亡(坏死和凋亡),炎性反应,组织修复和重塑。脑缺血时炎性反应被人们广泛研究,证据表明缺血脑损伤后急性炎性反应是由一系列基因表达介导的,包括炎性细胞因子,细胞粘附因子和其它前炎性因子基因。CD44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粘附因子。CD44是单一基因所编码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单链膜表面糖蛋白家族,在各种组织中广泛表达。作为透明质酸(HA)的细胞膜上受体,与HA一起在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内皮细胞识别,淋巴细胞归巢,细胞外基质重塑及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调节。本研究采用血管内细丝栓堵大脑中动脉制成大鼠短暂脑缺血后再灌注模型,观察CD44的表达及变化,对比糖尿病大鼠与对照组脑梗死体积,探讨CD44在糖尿病脑梗塞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体重为100-130g。随机分成8组,每组6只。分别为糖尿病脑梗塞2小时雕注 1小时,3小时,6小日,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7天组。另有健康雄性SIStaT大鼠6只,体重180-2009,为对照组,行脑梗塞2小时再灌注24小时。 2.方法: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h)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线栓法建立大鼠短暂性局灶脑缺血模型。各组大鼠在规定的时间用10%水含氯醛麻醉,4%多聚甲醛一0.olMPBS液瞩H值7.4)固定后取材,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切片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梗死灶的面积,计算梗死灶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uABC法)测定CD44表达。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平均灰度值,对糖尿病24小时组和对照组的脑梗死体积,CD44用t检验进行比较,糖尿病各组间的脑梗死体积,CD44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 结 果 1.脑梗死灶体积:短暂性局灶脑缺血 lh HE染色光镜下见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皮层和皮层下白质缺血,缺血边界较清,形成梗死灶。24h梗死灶基本固定,24h-72h梗死灶体积无显著变化,7d梗死灶体积小于 72h。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大鼠脑梗塞 2小时再灌注24小时后糖尿病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 2.CD44免疫组化结果:糖尿病大鼠缺血三小时再灌注1小时CD44不表达,3小日后开始表达,12小时显著增加,24-48J日后达高峰,持续二周。糖尿病大鼠缺血2小时再灌注24小时较正常大鼠CD44表达增强。 讨 论 现在关于脑梗塞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还发现了 ·2·一些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许多在动物实验中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研究中却收效甚微,这是由于脑梗塞的发生有一定的脑血管病变的基础。而现在采用的脑栓塞模型多为无脑血管基础病变、人工复制的动物脑栓塞模型,其发病及病理过程与临床上大部分脑梗塞病人有较大差距。为了更好的研究脑梗塞的发病机制,我们采用Sh所致慢性糖尿病大鼠模型,以期获得更贴近临床的实验结果。 以往研究表明,糖尿病是脑中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与中风的早期进展和不佳预后密切相关。短暂脑缺血,无论是全脑缺血还是局灶缺血,在糖尿病和高血糖动物中都有较重的神经病理损伤,如更大的梗死面积,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炎症是发生于脑中风后的严重病理生理反应之一。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内皮细胞一白细胞粘附因子在局部缺血和水肿后被诱发,人们认为这有助于白细胞粘附和移动到炎性脑组织。白细胞溢出是一个多极过程,包括粘附受体一配体反应,如E”选择素短暂反应,细胞间粘附因子二级粘附等。最近研究表明CD44-HA相互作用促进活化T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结合,介导这些细胞在炎性部位的初始炎性反应。 CD44是单一基因所编码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单链膜表面糖蛋白家族,它不仅与透明质酸结合,还可与许多细胞外基质蛋白结合,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粘附作用,发挥广泛的细胞学功能。CD44基因位于 11 pl3,至少由 20个外显子和其间的内显子组成。CD44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细胞外N一端结构域,含有与HA结合的必需序列,也是CD44发挥生物学功能的重要结构;跨膜结构域由ZI个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细胞内C一端结构域,可作为蛋白激酶C(PKC)的底物被磷酸化,参与信号转导过程,并且通过错蛋白与细胞骨架相连。CD44是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的细胞粘附因子,在脑内主要在内皮细胞和胶质细胞上表 ·3·达,其表达受 HA碎片及前炎性因子 IL-lp等的调节。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