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合领域事件的复杂性与社会信息加工典型情境故事的意图模糊性有一定的相似,运用道德-社会信息加工的整合模型成为探讨儿童社会认知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式。本研究运用经典的故事情境法共测量了 124名一、三、五年级的学龄期儿童在三种不同严重程度的混合领域事件上的编码水平与归因特点,试图进一步理解学龄期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状况。研究包含两个子研究,均采用3(年级:一、三、五)× 3(领域类型:道德-习俗、道德-个人、习俗-个人)× 2(严重性:低、高)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一以口头报告的方式考察了学龄期儿童在混合领域事件上的编码全面性与归因特点(包括敌意意图和判断理由)。研究二采用了反应时的方式测查了学龄期儿童在混合领域事件上的编码敏感性、正确率和反应时等指标以及敌意意图归因特点。研究一结果显示:(1)在口头编码上,三年级和五年级的编码全面性得分高于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差异不显著;(2)在道德-习俗领域,儿童在低严重性混合领域事件上的编码全面性比高严重性事件上的高;(3)在意图归因上,年级在高严重性道德-习俗领域事件上的差异显著,高年级儿童报告了更高的敌意意图归因倾向;(4)在判断理由归因中,在道德-习俗和道德-个人事件上的判断理由存在年级差异,三年级更偏向习俗理由的归因,一年级则更关注实际后果。研究二结果显示:(1)在三种混合领域事件中,年级在编码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存在差异显著;(2)领域类型和严重性对混合领域事件编码的敏感性和正确率影响显著,在道德-习俗和道德-个人领域,严重性高的敏感性和正确率也高,在习俗-个人领域则相反;(3)年级在道德-习俗和道德-个人领域上的敌意意图归因倾向存在显著差异,五年级敌意意图归因倾向最高;(4)领域类型和严重性对敌意意图归因反应时的影响显著,高严重性事件的反应时更长,不同年级表现显著差异的领域有所不同。结合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发现,学龄期儿童对混合领域事件的信息加工水平呈不断发展的趋势,体现在编码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反应时上。随着年龄上升,儿童敌意意图归因倾向有增强的现象,仅表现在与道德有关的混合领域事件上。此外,不同年级的儿童在混合领域事件的判断理由归因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三年级儿童表现出明显的习俗理由归因偏好,一年级则更偏向实际后果的归因。在混合领域事件中,无论是学龄期儿童的编码水平还是敌意意图归因倾向,均受到领域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