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遗产保护学、城市规划学、时间地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从景观研究的尺度和层面,引入遗产廊道的概念对南京明城墙以及明城墙沿线区域内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体保护以及功能价值的拓展研究。阐述并分析南京明城墙具有“时间、空间、文化”三位一体的属性,并引入层次分析法对廊道遗产资源进行评价与界定,最后提出了南京明城墙遗产廊道的保护与构建策略,强调通过遗产廊道的构建进行文化遗产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的整体保护,由此探讨了文化遗产的持久保护问题和如何更有效的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对明城墙相关研究、遗产廊道相关研究等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明城墙遗产廊道的概念,以南京明城墙为主体遗产资源,并将沿线一定范围区域内的其他重要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关联要素串联在一起的线性的遗产区域。指出明城墙遗产廊道是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所构成的统一体,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结晶”,具有复合性结构特点。其中,自然结构是构成遗产廊道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基础。并进一步探讨了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引入时间地理学观点,从时空完整性上系统分析了明城墙遗产廊道主体遗产资源(南京明城墙)所具有的时间属性、地理属性和文化属性。时间属性包括明城墙的构建,随着历史的演变其功能与价值的转变;地理属性包括明城墙与自然地理格局,明城墙与城市交通以及明城墙与城市开放空间的历史演变;文化属性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故事传说和风俗民情等。打破了传统上对明城墙的历史背景及概况介绍的研究方式,以新的视角系统分析了明城墙作为主体遗产资源的属性特征及历史价值。在资料分析以及现场踏查的基础上,明确遗产廊道的研究宽度和区段划分,对明城墙遗产廊道遗产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与判别。针对明城墙遗产廊道的尺度、特征和城市关联性,选取遗产资源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遗产资源价值、与城市功能结合意愿、遗产影响力三大项目因子和12项评价因子。进一步引进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非法(Delphi Technique),对遗产廊道所有遗产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与界定。梳理明城墙周边景观缘起与发展概况,明城墙周边的景观环境经历了从明清、民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演变,结合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和现场踏查,分别对不同段落的城墙及护城河概况、自然基底与城市绿地以及城市建设破坏情况等进行调研、分析,并对廊道景观现有的不足总结存在问题。在遗产资源总体评价与界定,以及廊道环境景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遗产廊道整体保护与构建模式进行探讨。首先明确遗产廊道的整体保护目标与保护原则,然后结合前期的调研分析,分别从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绿色廊道的构建、解说系统的组织和交通组织四大方面制定整体保护与构建方案,并提出保护性开发策略。最后,从遗产保护的实施政策出发,提出五大实施对策。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本文引进遗产廊道的概念,从景观研究的尺度和层面,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目标遗产或遗产建筑及设施本身的保护,也涉及所研究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复杂问题,而文化遗产保护的景观视角提升了遗产保护的层面,通过多学科交叉和整合推进了南京明城墙及一系列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借鉴时间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了主体文化遗产南京明城墙的“时间、地理、文化”三位一体的属性特征,构建了明城墙遗产廊道的遗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非法对遗产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明确了明城墙遗产廊道的整体保护与构建内容与策略。总体来说,通过构建明城墙遗产廊道的方式整合区域内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考虑对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拓展和提升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路,探讨了遗产保护在新时代下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共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