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劳动争议诉讼案件数量的逐年递增,其中用人单位利用劳动争议诉讼程序拖延诉讼、劳动者利用举证责任的分配优势恶意起诉以及“劳动碰瓷”等现象频频发生。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不但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大大浪费了有限而宝贵的司法资源,不利于维护我国司法的权威。而我国《侵权责任法》对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侵权责任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劳动争议恶意诉讼行为引发的侵权纠纷解决缺少法律依据,无法有效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争议恶意诉讼的侵权责任展开研究:首先,论文从劳动争议恶意诉讼概念和特征分析入手,认为劳动争议恶意诉讼是指劳动争议纠纷的一方当事人,经过劳动争议仲裁之后,在无事实根据或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直接提起劳动争议诉讼,或是在劳动仲裁之后恶意提起劳动争议诉讼,或在劳动争议诉讼过程中滥用诉讼权利,通过误导法院裁判、拖延诉讼进程等形式,给他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的诉讼行为。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主体具有特殊性,其发生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而且劳动争议恶意诉讼行为往往会给相对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具备民事侵权性质,当劳动争议诉讼相对人因行为人的恶意诉讼行为而遭受损害时,其可以要求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另外,论文还将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侵权与滥用诉权、诉讼欺诈进行了区分,以便于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侵权行为的认定。其次,论文分别对英国、美国以及法国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侵权责任制度进行考察,从而对各国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侵权责任制度的发展现状有个整体的了解。另外,借鉴国外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侵权责任制度中对我国有益的立法经验,例如借鉴英国、法国立法经验将劳动争议恶意诉讼行为确定为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类型,为相对方因劳动争议恶意诉讼所遭受的损害提供救济,通过增加劳动争议恶意诉讼成本,遏制劳动争议恶意诉讼的发生。再次,论文对司法实践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后认为应当将过错责任原则作为我国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另外,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侵权构成也需要满足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如行为人主观上存有过错、实施了劳动争议恶意诉讼行为、有损害发生以及存在因果关系。除此之外,对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侵权责任主体、侵权损害赔偿范围以及侵权责任承担形式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构建我国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侵权责任制度的建议,如确立平衡保护民事权益与诉讼权利的指导原则、明确劳动争议恶意诉讼侵权责任立法等,从而有效遏制劳动争议恶意诉讼现象,有效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