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避孕药预处理在IVF长方案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1984年,Porter等[1]首先在IVF中使用GnRHa降调节,抑制内源性LH峰,使卵泡生长同步化,提高卵子质量,从而提高妊娠率。1997年,Damario等[2]报道,使用口服避孕药(OC)预处理,可以减少高反应患者的周期取消率,增加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其原理为OC可以负反馈抑制性腺轴的分泌,对下丘脑垂体达到双重抑制的目的。其后,有陆续报道在卵巢正常反应患者中使用OC预处理,希望达到控制促排时间,减少周期取消率的目的,尽管多数报道表明在卵巢反应正常者长方案中使用OC预处理并不改变妊娠结局,但因其能够有效控制促排时间,目前在许多生殖中心应用广泛,但OC对卵巢反应正常患者长方案IVF/ICSI过程中究竟有何种影响目前尚有争议。目的:通过对比在长方案IVF/ICSI中是否应用OC预处理的各项临床及实验室数据、并发症及结局,评价其在有自发排卵不孕患者长方案IVF-ET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5月在我院生殖中心采用长方案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ICSI)的新鲜周期共计1668个,患者年龄20-42岁,不孕时间0.5-16年。纳入标准:基础内分泌正常,月经规则,既往周期监测有优势卵泡排卵,排除PCOS和EMT,因输卵管或者男方因素的不孕患者。根据降调前是否用妈富隆预处理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各参数及结局。结果:两组GnRHa及Gn用量、Gn启动时间和刺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获卵数、MⅡ卵数、胚胎数、优质胚胎数以及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发生率、因反应不良而取消的周期数以及功能性囊肿的发生率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降调后E2水平对照组明显高于OC组,HCG日OC组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内膜厚度薄于对照组(P<0.001),余激素水平无差异;因存在OHSS风险而取消新鲜周期移植的几率,O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将两组患者按≤25岁、25~30、30~35、>35岁的临床指标及获卵、胚胎数等进行分层检验(两组年龄分层构成比,χ2=3.006,P=0.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其余各年龄层两组检验结果与表1、2类似,但35岁以上患者OC组降调后的L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n的需要量也远大于对照组(P<0.001),HCG日的E2水平低于其他年龄层,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OC预处理并不能降低功能性囊肿的发生率或者提高妊娠率,而且可能导致垂体抑制过度,在年龄偏大的患者中表现尤其明显,并且会增加OHSS发生的危险。故在降调前是否使用OC预处理,应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年龄偏大患者以及窦卵泡数目偏多的患者建议不采用OC预处理。
其他文献
目的:果酸联合红宝石激光(694nm)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方法:研究共招募60名临床确诊黄褐斑的女性患者,每位患者治疗前都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同时在自然光和Wood
本研究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糖化白蛋白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生及MCP-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糖化人白蛋白(GHA)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增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