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代的乌托邦——论《埃瑞璜》的讽刺主题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so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瑞璜》是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的早期作品之一。这是一部乌托邦小说,它继承了乌托邦文学的传统,也融入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特征,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书名Erewhon是英文单词“乌有乡”的倒写(nowhere-erewhon)这里的乌托邦社会不再是莫尔笔下的理想国度,而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缩影。许多批评家惯于将这部小说看作英国整个乌托邦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页,更多地关注小说的体裁和它承前启后的文学价值,而对小说本身的思想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关注不够。本论文将小说和英国十九世纪后半页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旨在探讨小说的讽刺主题。本文对小说主题的分析从三个方面展开:宗教、教育和工厂体制。  论文首先分析中产阶级对宗教所持的态度。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以乌托邦的闯入者为典型,作为中产阶级的普通一员,他的宗教言行具有代表性,即宗教服务于追求物质利益和殖民化。其次,埃瑞璜王国里的“音乐银行”和英国社会的宗教机构之间有着诸多的相似性,通过类比反映出中产阶级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表现出虚伪的一面。  维多利亚时期的宗教对教育的影响很深。埃瑞璜中的“无理大学”即是以作者在剑桥大学的学习生活为雏形。“无理大学”中学者的伪科学态度和对学生个性的压制反映出旧式大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上的过时性。最后,巴特勒指出大学不应以培养绅士的品格为宗旨,应提倡世俗教育,发展职业教育。  论文最后分析了十九世纪英国工厂体制的机械性。埃瑞璜是一个禁止使用机器的国家,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正沦为机器的奴隶,并恐惧机器文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乌托邦场景展现出科技进步的灰色一面,也讽刺了维多利亚人对科学的盲目乐观和崇拜。他们所认为的科技推动社会永恒发展的观点只不过是一个幻想。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本论文认为这部乌托邦小说的主题是对维多利亚后期社会的讽刺。巴特勒对传统和主流文化的质疑与批判也使他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者之一。
其他文献
本论文在前人对美国华裔小说主题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突破以往那种注重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诸如美国梦、边缘人、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母女关系、父子关系等单个主题的研究,而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