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参作为我国重要经济水产品单一经济总量最大的养殖品种,目前仍以单养方式为主。单一养殖系统结构不稳定,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养殖环境。本研究选择龙须菜和菊花心江蓠作为刺参的混养品种,分析了混养后池塘水质条件的变化情况,比较了不同养殖模式下刺参的生长情况,以及夏眠期间刺参的生理生态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于2009年10月-11月在威海乳山杜家岛养殖基地,水温变化范围为4.6℃-19℃,在投饵模式下进行刺参(5.00±1.50g)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混养实验,刺参密度为40ind·2.25m-2,龙须菜初始密度分别为0,1,2.5,4kg·2.25m-2,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幼参生长状况,并定期检测水体营养盐的变化。结果表明,混养组的刺参SGR都高于单养组刺参的SGR,以刺参密度为40ind·2.25m-2、龙须菜密度为4kg·2.25m-2刺参平均日增重率(Mdwg)、特定生长率(SGR)最高,刺参生长情况最好。实验期间所有实验组的溶解氧含量(DO)都高于6mg/L,实验过程中混养组氨氮含量都明显低于单养组氨氮含量。实验前期混养组亚硝酸盐含量都低于单养组亚硝酸盐含量,除11月11日外混养组硝酸盐含量都都低于单养组硝酸盐含量。2.于2010年5月-7月在山东威海乳山杜家岛基地,采用陆基围隔生态学实验方法和正交设计法,在不投饵模式下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混养实验。刺参密度分别为15、20、25ind·m-2,龙须菜初始密度分别为0、180、360g·m-2,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幼参和龙须菜的生长存活情况,并定期检测环境营养盐的变化。结果表明,刺参平均日增重率(Mdwg)、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的影响显著,受龙须菜密度的影响不显著,受刺参与龙须菜之间交互效应影响不显著;刺参密度为15ind·m-2、龙须菜密度为360g·m-2时刺参平均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刺参密度为25ind·m-2、龙须菜密度为360g·m-2时龙须菜产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ind·m-2、龙须菜密度为180g·m-2时龙须菜特定生长率最高。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刺参密度为15ind·m-2时底泥总氮、总磷含量降幅最大。综上所述,龙须菜和刺参混养可在一定条件下改善水质条件,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在本实验条件下刺参密度15ind·m-2、龙须菜密度360g·m-2的混养配比较合理,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3.于2010年6月23日-10月13日在山东省乳山养殖基地进行刺参和菊花心江蓠混养实验,为期112天,水温变化范围为18-32℃。实验期间刺参湿重降低、消化道湿重和长度以及刺参的ZI均显著下降,且变化趋势与水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池塘水温从实验开始至8月中下旬缓慢升高且维持较高温度,8月末骤降温后又缓慢升高,水温低于之前温度。对照组刺参湿重最低值分别为实验开始时的57.57%,处理组刺参湿重最低值分别为实验开始时的58.54%,且实验过程中处理组刺参湿重高于对照组刺参湿重。实验中处理组的刺参相对消化道重都高于对照组;刺参ZI在实验前期相差无几,后期处理组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刺参对照组淀粉酶活性最低点出现在8月末,处理组淀粉酶活性最低点出现在9月上旬,且处理组淀粉酶活性一直高于对照组。刺参处理组的纤维素酶活性,除9月10日之外都明显比对照组的纤维素酶活性高。刺参处理组的胃蛋白酶活性,除8月27日之外明显比对照组的胃蛋白酶活性高。刺参对照组和处理组胰蛋白酶活性相差无几,处理组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