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非对称流场场流仪分离、测量海水中胶体有机物的方法进行了摸索和优化,并通过两个夏季航次的采样和分析,首次开展了楚科奇海和大亚湾胶体有机物光学性质及其粒径分布的研究,进而揭示楚科奇海和大亚湾胶体有机物的来源、组成等信息,获得如下主要认识: (1)建立了非对称流场场流仪分离、测量海水胶体有机物的方法,优化了样品进样体积,确定了以0.9% NaCl溶液作为分离海水胶体物质的载液;通过多次重复试验确定了最佳的粒径分离方案,评估了光学探头检测平行性、精密度和检出限;确定了采用蛋白类物质作为粒径校正的标准物质,可较准确地获得天然海水胶体有机组分的分子量。 (2)首次开展了楚科奇海胶体有机物光学性质及其粒径分布的研究,发现三种粒径大小的胶体有机物(1~10 kDa、10~100 kDa和>100 kDa)均与海水中的河水组分份额呈现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且随着粒径的增加,相关关系有所减弱,证明楚科奇海胶体有机物主要来自陆源输入,而且小分子量组分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吸光系数a254是楚科奇海指示陆源有机物输入的良好指标。 (3)夏季大亚湾海域的CDOM含量呈现出湾内高,湾外低的空间分布规律。根据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结果,大亚湾胶体态CDOM的来源主要来自陆源输入、人类排放和当地生物生产过程,其中陆源输入占50.1%,人类排放输入占32.8%,生物生产贡献17.1%。因此,尽管大亚湾是一个生产力较高的沿岸海域,但其有机物还是以陆源输入和人为输入为主。当地生物生产提供的类蛋白组分虽然只占荧光有机物的17%,但它对大亚湾海域DOC的空间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导致在大亚湾海域并未观察到CDOM a254与DOC浓度之间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很多海域不同。因此,CDOM a254不适宜作为指征大亚湾DOC变化的指标。另外,大亚湾CDOM光谱斜率(s210-260)与胶体态CDOM分子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而光谱斜率(s210-260)也无法反映大亚湾有机组分的粒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