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价格指数编制时选取的代表商品都是“同质”的,即每年出售的同种商品在质量上没有较大的变化,这样才能准确地衡量商品在不同样本期间内的物价变化。而教材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实证表明传统的指数编制方法对教材来说并不适用。 2001年,美国劳工部发布了高校教材质量调整方法即特征价格方法,文中作者Mike Reese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选择变量,同时利用模型拟合优度从普通线性回归模型和半对数回归模型中选择最优模型。该文经美国劳工部网站的收录,为教科书价格研究提供了先例。 在我国,教材及其参考书虽被作为教育消费中的一部分纳入CPI指数的编制,但在高等教育发展愈加迅速的今天,却鲜有关于教材价格方面的研究公开发表。为此,笔者搜集了2004-2011八年共3291本我国高校教材的图书信息,结合我国《普通图书著录规制》,选取了8个教材特征。 在变量选择方面,本文结合实证数据进行了探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包含了所有特征变量,但只有8个在95%置信水平下显著,而余下的不太显著变量在逐步回归中大多被剔除。Box-Cox转换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模型的拟合效果,但仍旧逃脱不了变量选择中出现的难题。笔者尝试采用Lasso这一选择变量的新方法进行特征价格模型的构建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保留几乎所有特征变量的同时又使得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有利于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 特征价格指数将商品的质量变化脱离出来,单纯反映物价的变化,既解决了教材的“异质性”为指数编制造成的困难,也详细地计算出教材各项特征的隐含价格,其中,教材页数及尺寸大小对其价格有着重要的正向影响,且精装帧会使得教材定价显著提高,而教材的专业属性也对定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截面数据和合并数据编制的指数有较大差别反映出在样本期内特征的隐含价格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实证研究表明经过质量调整后的我国高校教材价格在过去的八年里平均上涨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