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缢管蚜地理种群及翅型分化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围绕禾谷缢管蚜的迁飞行为机制主要从其地理种群和翅型分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1 采用57条随机引物对采自我国沈阳、北京、南京、郑州、上海、安徽阜阳和长沙等7个不同地区的禾谷缢管蚜种群进行RAPD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不同引物扩增的结果截然不同,57条随机引物中有15条出现分辨率好、稳定性高的多态性扩增。同一引物在不同种群间的扩增结果除了条带的“有和无”的差异外,还有带的强和弱的差异。另外的42条引物在不同种群中的扩增没有明显的差异。两次重复实验、两次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7个种群明显分为3支,第一支是沈阳(SY)、北京(BJ)、上海(SH)、南京(NJ)、郑州(ZZ)种群,第二支是安徽(AH)种群,第三支是长沙(CS)种群,并对结果与该蚜迁飞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2 有关蚜虫翅型分化的问题多年前就已受到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分析了环境因素包括光周期、温度、拥挤度和营养条件以及激素对翅型分化的作用。本论文采用DDRT-PCR技术首次从基因表达水平上研究蚜虫的翅型分化。以禾谷缢管蚜为材料,用20条随机引物和4条锚定引物对相同龄期、相同基因型的有翅蚜与无翅蚜的总RNA进行反转录、PCR扩增及反向Northern杂交验证后得到1条阳性差异片段,测序结果表明其长度为293bp,命名为DD-1。经同源性比较得出DD-1与一系列不同来源包括人、线虫、肺炎链球菌、玉米等的转座酶开放阅读框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序列同源性可达40%。本文对DD-1的可能功能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讨论。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明确与蚜虫翅型分化相关的基因打下了基础,也为从基因水平上调控蚜虫有翅蚜的发生、控制蚜虫的远距离迁飞为害开拓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我最近认识了一位快递小哥,他给我讲述了自己从宅男到快递小哥的过程,我觉得他的这个经历,对我们大家很有教育意义。  他因为一场失恋,受到沉重打击,于是对生命都不珍惜了,想过自杀,但是没有具体落实。于是,他便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人最可怕的就是自甘堕落,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希望。他把自己关在了家里,不出屋,不工作,不和朋友相处,唯一和外界联系的,就是外卖,因为他活着,就得吃喝。  就是这样,
期刊
本文分别从形态学、性信息素、生物化学、分子生态学对二化螟水稻、茭白种群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一.通过对越冬代水稻二化螟蛹(雌、雄)、茭白二化螟蛹(雌、
本研究对关中地区不同播期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数量按照玉米生育期时间序列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运用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物种丰富度S、Pielou
一  秋日的天空灰蒙蒙的,雾不像雾,霾不像霾,空气中总含着一种刺鼻的气味。柳青青牵着一头老黄牛,左顾右盼,或近或远也没有看见有冒黑烟的地方。老黄牛是头母牛,嗯——嘛,嗯——嘛地叫着,小牛断奶已经好几个月了,也不见母牛发情。青青奶奶人前人后总是唠叨着:“好吃好喝地养着,怎么就是不发情呢?难道牛也讲计划生育了?真是奇了怪了。”  青青牵着牛,身上揣着一本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秋日地上的草,枯黄萎缩,老
期刊
这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小路两侧粗大的梧桐树伸展长臂,层层叠叠的绿色树叶似一只只大巴掌,把马路上的阳光挡得严严实实。几只知了躲在树上,长一声短一声地高吟浅唱着。路边的小商店都关着玻璃门开足了冷气,空调轰鸣着肆无忌惮地把热浪喷到狭窄的人行道上。两个头戴棒球帽的年轻男人顶着高温热浪,蹲在马路牙子上,一边抽烟,一边拿眼睛瞟着对面银行锃亮的不锈钢框架玻璃门。  坐落在这条狭窄小街上的银行城南分理处周围是低矮的
期刊
这不是故事,我不会讲故事。这不是小说,我不會写小说。 这是人间挚爱的流淌,这是人间真情的颂歌。请法学家不要说她违背法理,请伦理学家不要说她违背伦理。哲谚云:存在即合理。  ——题记  顾庄坐落在县城的北郊,庄子的东头,是一座独立的小院。小院的堂屋三间两层,右边三间平房。北间是餐厅,中间是厨房,南间是卫生间。前屋两间平房,里面放着摩托车,电瓶三轮车,还有一些粮食和农具。左首院墙边是自来水和几盆花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