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围绕禾谷缢管蚜的迁飞行为机制主要从其地理种群和翅型分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1 采用57条随机引物对采自我国沈阳、北京、南京、郑州、上海、安徽阜阳和长沙等7个不同地区的禾谷缢管蚜种群进行RAPD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不同引物扩增的结果截然不同,57条随机引物中有15条出现分辨率好、稳定性高的多态性扩增。同一引物在不同种群间的扩增结果除了条带的“有和无”的差异外,还有带的强和弱的差异。另外的42条引物在不同种群中的扩增没有明显的差异。两次重复实验、两次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7个种群明显分为3支,第一支是沈阳(SY)、北京(BJ)、上海(SH)、南京(NJ)、郑州(ZZ)种群,第二支是安徽(AH)种群,第三支是长沙(CS)种群,并对结果与该蚜迁飞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2 有关蚜虫翅型分化的问题多年前就已受到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分析了环境因素包括光周期、温度、拥挤度和营养条件以及激素对翅型分化的作用。本论文采用DDRT-PCR技术首次从基因表达水平上研究蚜虫的翅型分化。以禾谷缢管蚜为材料,用20条随机引物和4条锚定引物对相同龄期、相同基因型的有翅蚜与无翅蚜的总RNA进行反转录、PCR扩增及反向Northern杂交验证后得到1条阳性差异片段,测序结果表明其长度为293bp,命名为DD-1。经同源性比较得出DD-1与一系列不同来源包括人、线虫、肺炎链球菌、玉米等的转座酶开放阅读框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序列同源性可达40%。本文对DD-1的可能功能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讨论。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明确与蚜虫翅型分化相关的基因打下了基础,也为从基因水平上调控蚜虫有翅蚜的发生、控制蚜虫的远距离迁飞为害开拓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