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层剥蚀量恢复是盆地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地层剥蚀对沉积盆地中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改变原来沉积盆地的充填,进而限制对盆地构造演化史、盆地充填史、沉积演化史、热史以及油气成藏史的研究。盆地地层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地质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和地球物理方法。地质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恢复盆地地层剥蚀量的方法。判别地层接触关系和剥蚀量大小最直接可信的方法是地质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计算,结论在总体上则更加可靠。在使用地质方法恢复盆地地层剥蚀量的工作中,要求研究者对盆地构造演化史及沉积史要有一个详尽的认识。因为具体方法的选择有赖于对盆地构造演化特点和沉积特点的认识。地质方法中最常用的是沉积速率法和未被剥蚀地层趋势延伸法。地球物理方法是运用测井、地震等地球物理手段来获得地层的各种物理性质参数如孔隙度、密度和波速随深度地层剖面变化的曲线,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地层剥蚀厚度。地球物理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声波时差法。地球化学方法是利用不整合面上下地层间的地球化学指标存在突变并从突变的信息中求取不整合面剥蚀量的方法。地球化学方法中常用的是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如 Ro)方法、磷灰石裂变径迹法、宇宙成因核素分析法。所有的上述各种方法均受特定的地质条件限制,其应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地层剥蚀量进行恢复必须将综合各种方法进行综合的研究。滨北地区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以下 5 个演化阶段:拼合基底形成期(前 T)、挤压隆升期(T—J1)、断陷成盆期(J2—K1)、区域热挠曲坳陷期(登娄库—嫩江期):包括断-坳转化亚期(登娄库期)和坳陷亚期(泉头期—嫩江期)、盆地迁移萎缩期(四方台—明水组)。滨北地区经过上述几个演化阶段,形成了一 I<WP=69>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系列的构造不整合面,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T5、T4、T3、T2、T1 五个不整合面。 T5 不整合面为基底的顶界面,由于基底经受了褶皱作用和变质作用并经过了长时间的剥蚀,使得基底的岩性物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许多方法的适用条件都得不到满足。对此,就必须充分利用 T5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信息来求得T5 不整合面的剥蚀量,所以我们采用了体积平衡—沉积速率法来恢复 T5 不整合面的剥蚀量。滨北地区 T5 不整合面剥蚀量平面图特征为:在区域分布上,东部、西部和北部剥蚀量大,而中间剥蚀量小;在地层分布上,T5 上覆地层为断陷期地层的区域剥蚀量小,T5 上覆地层为坳陷期地层的区域尤其是靠近盆地边界的地区剥蚀量大。 T4 不整合面是断陷期地层顶界面的构造面,它的剥蚀时间 47Ma-5Ma 不等。T4 不整合面的下伏地层为断陷期地层,但在各个断陷中其下伏地层不一致,既可能为营城组,也可能是火石岭组地层和沙河子组地层,这主要与各断陷的发育程度有关;其上覆地层主要为登娄库组地层和泉头组地层。根据地震资料解释结果,位于断陷中心区构造界面之下的地层和其之上的地层多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而在断陷的边界区常出现因地层的掀斜造成角度不整合,出现削截。T4不整合面剥蚀量恢复中采用的方法是沉积速率法、未被剥蚀地层趋势延伸法、有机地球化学指标方法等。滨北地区 T4 反射层剥蚀量一般比 T5 反射层的剥蚀量小,各个断陷剥蚀量相比变化较大。T4 不整合面剥蚀量平面图在区域分布的特征为:剥蚀量低值区分布南部和中部,与登娄库组地层分布区相对应;剥蚀量高值区分布在东部、北部和西部,与 T4 反射层之上为泉头组及 T4 之下为火石岭组和沙河子组地层的区域相对应。 T1 为姚家组地层与嫩江组地层界面、T2 为泉头组地层和青山口组地层界面、T3 为登娄库组地层与泉头组地层接触的界面,T1、T2、T3 反射层的上下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在大部分沉积区域表现为平行不整合,只是在其下伏地层沉积范围边界的局部区域表现为其下伏地层被削截。由于滨北地区地质特征及勘探 II<WP=70>论文摘要现状的制约,我们主要采用沉积速率法(本次研究采用用下伏地层的沉积速率估算剥蚀速率的方法)来恢复 T3、T2、T1 这三个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平面图。另外,对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下伏地层被削截的区域采用地层趋势法。滨北地区T1 反射层剥蚀量不大,大多在 40-250m 之间,滨北地区 T1 反射层剥蚀量平面图特征:在区域分布上剥蚀量低值区分布在西部、中东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剥蚀量中值区分布在中北部、东部、中部和东南角,剥蚀量高值区分布在北部和中部与东部的局部区域。滨北地区 T2 反射层剥蚀量比 T1 反射层剥蚀量普遍大,大多在 100-550m 之间,滨北地区 T2 反射层剥蚀量平面图特征:在区域分布上剥蚀量低值区分布在西部、东部和北部,剥蚀量高值区分布在中部、东南部、南部和东北部一小块区域。滨北地区 T3 反射层剥蚀量比 T1 反射层剥蚀量普遍大,与 T2 反射层剥蚀量相当,大多在 100-500m 之间,滨北地区 T3 反射层剥蚀量平面图特征:在区域分布上剥蚀量低值区分布在北部和中东部,剥蚀量高值区分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