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界一般认为欧安会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54年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代表提出的有关欧洲集体安全倡议,从此苏联多次提出召开欧洲安全会议的倡议,直至被西方阵营所接纳,后经过东西方阵营漫长的谈判与酝酿,最终在1975年8月1日35个东西方阵营以及欧洲中立国家代表在芬兰赫尔辛基签署了最后文件,冷战时期的缓和就此达到了高潮。美国在欧安会的起源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欧安会的政策,从中起到了自己特有的作用和影响。在1954年初的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首次提出召开欧洲安全会议的倡议。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拒绝了该倡议,因为该倡议中要求美国撤出在欧洲的驻军、废除欧洲防务集团和北约组织,让欧洲成为“欧洲人的欧洲”,这与美国武装西德继续加强西方阵营的政策背道而驰。1955年苏联为了阻止欧洲防务共同体的成立,在日内瓦首脑会议上再次提出欧安会倡议。美国政府提出了先实现德国统一,再谈签订欧洲安全条约的主张作为反制,该一主张成为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待欧安会的基本原则。60年代随着美苏缓和的发展,苏联再次发出了召开欧安会的倡议。由于越来越多的西欧国家开始对欧安会持欢迎态度,美国为了加强美欧团结以及推动欧洲的缓和,支持北约于1967年发布支持欧洲缓和的“哈默尔报告”,随后在1968年雷克雅未克北约公报中提出了均衡裁军谈判作为对苏联倡议的应对。1969年苏联为了摆脱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的外交被动局面,再度发起欧安会倡议,并不再反对美国参加欧安会。此时西欧国家要求召开欧安会的热情日渐高涨,美国担心自己被孤立,不利于美欧团结,主张有条件地召开欧安会,以控制缓和步伐,由此美国相继出台NSSM38、NSSM138、NSDM162等一系列文件,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欧安会的政策。在该政策中,美国运用关联原则,将欧安会与其它缓和谈判结合起来,为欧安会的召开设置柏林四方会谈和均衡裁军谈判等预设条件,要求在上述谈判取得进展的情况下同意召开欧安会。随后在柏林四方会谈取得进展后,美苏首脑莫斯科会晤在均衡裁军谈判和欧安会上达成了共识,欧安会最终定于1972年11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在欧安会多边预备会议上,美国的立场是在具体问题上追随西欧盟国的立场,尽量不公开与苏联进行双边谈判讨论安全事宜,极力保持一种超然的姿态以避免陷入会谈争议中去。在日内瓦第二阶段谈判中美国继续保持了这种冷淡的态度,主要策略在于支持盟友的主要立场,鼓励盟友在谈判中积极探索有利于西方阵营的议题,并确保美国的利益不在谈判中受损。在最后的谈判加速阶段,美国政府为了能够取得苏联在其它领域的让步,主动介入谈判,向谈判各方施压并调解,以求促成快速结束会议,召开首脑峰会。在赫尔辛基最后文件达成后,美国国内出现了众多批评声音,认为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给予苏联太多的好处,美国获利太少,以至于反对美国签署最后文件。这些批评的声音给新上台的福特政府以较大压力,使其犹豫是否前往赫尔辛基签署最后文件。最后出于维护西方阵营的稳定与团结以及美苏缓和的需要,福特总统还是前往赫尔辛基签署了最后文件。但由于此时缓和己走向衰落,福特政府面临了众多指责和不理解,甚至为后来大选的失利埋下了伏笔。总体而言,尼克松福特时期美国欧安会政策的主要特征为,一是欧安会是美国运用关联原则对苏缓和的重要工具。虽然美国对欧安会兴趣不大,其涉及美国利益也不多,属于美国对苏缓和政策中实施关联原则的形式之一,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苏联十分看重欧安会,以至于欧安会成为美国用来与苏联讨价还价的利器。二是此期间美国欧安会政策是当时复杂美欧关系的一个缩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当时欧安会的召开始终离不开美国的参与;其次欧安会又是尼克松时期美欧关系产生分歧乃至关系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最后,美国坚持美欧关系团结是欧安会成功的保证。三是基辛格的个人理念与风格给美国的欧安会政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美国欧安会政策发展历程来看,从艾森豪威尔到约翰逊,再到尼克松、福特,美国政府一直是奉行的是基于实力对抗的传统安全观念。在这一安全观念的指导下,美国对欧政策的重心是建构实力地位与苏联对抗,而苏联的欧安会倡议则长期被视为瓦解美国欧洲战略的一项计划。由此,出于僵硬的冷战思维和军事遏制战略,美国对苏联欧安会的倡议总是冷淡和拒绝,直至尼克松时期,出于美欧团结和缓和战略的需要才勉强接受了欧安会倡议。另外,美国对这一时期欧安会政策总体态度偏于冷淡,实际上也是为了满足美国缓和整体战略的需要。美国面对苏联的缓和攻势和欧洲国家对欧安会的热情,美国的政策就是要避免迎合苏联,同时通过进行“有选择的缓和”和实行“关联”原则,将欧安会纳入到美国对苏遏制的整体战略中来,获取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