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经济趋同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pel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与中西部经济差距逐步扩大,国家基于地区发展战略考虑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构想。在区域发展政策逐步向中西部倾斜的背景下,中部地区把握发展机遇,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增长极战略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但也拉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间经济差距,在这一背景下,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发展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2001年至2010年中部相邻的六个省区(豫、鄂、赣、皖、湘、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趋同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部六省区域内部的经济趋同。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中部六省不存在经济趋同,即地区间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从局部上看,部分地区存在着经济趋同(存在至少2个趋同俱乐部)。通过建立趋同模型得出促进中部六省经济趋同的因素包括工业化、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扩大地区经济差距的因素包括城镇化水平、储蓄率、政府支出水平。对中部六省人均产出进行空间相关测度,发现人均产出空间相关程度逐渐增强。考虑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空间关联性后,将趋同理论与空间计量模型结合研究后发现,工业化水平、人力资本、储蓄率存在着地区间传导机制,该机制促进了中部六省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随着时间推移地区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这也是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出现趋同的重要原因。城镇化率地区间差异较大,落后地区的低城镇化率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各地区政府支出水平变化不大,表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没有明显的放松,这同样也不利于地区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从而不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经济趋同主要发生在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周边相对落后地区(如武汉城市群、长沙城市群等)。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合理引导居民消费,同时还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财政收支规模的逐年扩大,以及财政职能的转变,财政支出管理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财政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按照政府行为的效益、效率和效果原则,以政府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的综合指标体系与标准行为作为评价依据,对财政支出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我国,虽然个人层面的绩效评价发展
为简化复杂地质条件下测定煤层瓦斯压力的工序并提高高压注浆的成功率和可靠性,以达到准确、快速测量瓦斯压力的效果,基于胶囊注水封孔器的原理和特性及高压注浆的现场情况,
城市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空间聚集现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小觑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