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遗产。文物解说文本是人们了解文物的重要工具。为了帮助汉语非母语参观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物,越来越多的中国博物馆开始为汉语文物解说文本提供英译本。汉语文物解说文本的英译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研究者就汉语文物解说文本英译这一话题展开过广泛讨论,讨论涉及文物名称英译规范、文物文化信息的传译、文物解说文本英译策略等各个方面。然而,文献综述显示,研究者在这些讨论中缺乏对译文读者的考虑,忽视了与译文读者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汉语文物解说英译本较之于译文读者在英语国家接触到的文物解说文本有何差异,译文读者对中国现有的文物解说英译本作何评价,译文读者对汉语文物解说英译本有何种期待等等。本研究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填补文物解说文本翻译研究中的这一空白。本文以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以及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翻译即二次提供信息 "(translation as a second offer of information)这一概念为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两组研究问题:(1)汉语文物解说英译本与英语国家可比文本之间有何区别,何种原因造成了这些区别;(2)译文读者对现有汉语文物解说英译本作何评价,译文读者对汉语文物解说文本英译本有何期待。为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进行了两项实证研究:对玉器解说文本英译本及其可比文本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三种玉器解说文本英译本可接受性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其中,文本对比分析研究是将南京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中的15篇玉器解说文本英译本与大英博物馆以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16篇可比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文物解说文本英译本与可比文本在语言及内容两方面的区别,并从翻译即二次提供信息的视角,通过对比细读15篇玉器解说文本英译文本及其原文本,探究这些差异根源于汉语原文本还是英译本的产生过程,并分析译者的哪些行为可能会造成或加剧这些差异。对三种玉器解说文本英译本可接受性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将汉语非母语人群定位为汉语文物解说英译本的目标读者,通过邮件或社交网络以发送链接的方式向这一人群定向发放问卷。问卷调查了目标读者对三种玉器文物解说文本英译本的总体满意度,以及对其语言自然程度、文本难易度以及帮助他们了解文物本身的程度的看法,并就目标读者对文物解说文本英译本的期待作了统计。文本对比分析的结果回答了第一组研究问题。分析结果显示:(1)在语言方面,中国博物馆文物解说文本英译本总体上比目标语可比文本更简单;在内容方面,可比文本中文物背景信息所占比例达70%左右,而汉语解说英译本中文物背景信息所占比例仅为45%左右;(2)这些差异主要源于译文产生过程,译者的三类行为可能导致了这些差异:对译文与原文的关系把握不准确,简化原文的同时对译文缺乏增益;对译文读者期待的信息类型不明确,忽视原文中译文读者感兴趣的文化信息;对目标读者背景知识及阅读期待的认知存在偏差。问卷调查的结果回答了第二组研究问题。调查结果显示:(1)一方面,有94%的参与者认为解说文本英译文不难读懂,有70%的参与者认为译文对其了解文物有帮助;另一方面,只有34%的参与者认为译文使用了自然的英文,仅有28%的参与者认为译文满足了他们的阅读期待;(2)读者在译文中最期待阅读到的三类信息分别为:文物的历史和地位、文物的象征意义、文物在古代的功能。本研究发现给译者以启示,在文物解说文本翻译中,译者应在简化原文的同时对译文进行增译,并对译文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期待有正确的认知,用自然的语言向译文读者提供满足他们需要及期待的信息。本研究的成果可为译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译出更接近目标语可比文本且更能满足译文读者需要和期待的文物解说文本。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对数据以及研究结果的分析不够细致,倾向于实证研究,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后续研究者可以详细分析本研究的数据及结果,探索汉语文物解说文本的具体英译策略,进一步探究翻译即二次提供信息这一概念对非文学翻译研究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