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国债发行规模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为了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1998年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国家连续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国债发行规模,结果导致国债余额积累越来越大,因此,国内出现了关于国债规模是否适度的争议。有人认为,我国的国债规模接近甚至超出了国际警戒线应该加以控制,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不然,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国债规模是适度的。由于国债规模在国家经济建设乃至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深入研究国债规模问题,对于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从国债规模与国债功能的关系出发研究国债规模,指出国债功能是随着社会的体制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当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本文认为,国债除了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和调节经济运行功能外,还应当具有资源配置、收入调节和稳定经济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就需要通过扩大国债规模来实现。其次讨论了我国国债的现存规模,从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有国情入手,说明我国国债规模的形成过程,分析国债规模的形成根源,以实证分析为主,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实进行考察论证,分别从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国债规模的国际比较和金融资产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债的规模,得出了我国国债规模还可以扩大的基本判断。本文最后阐述了扩大我国国债规模的必要性,通过与美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国债结构和国债发行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扩大我国国债规模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