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IL-17、MMP-9这两种炎症免疫因子在脑梗死进展过程中动态变化,探讨可能的免疫学机制;对可能引起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6-06-01至2017-12-31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分成进展性脑梗死组(PCI)、非进展性脑梗死组(NPCI),门诊体检者分为非脑梗死对照组(NCI)。其中进展性脑梗死组(PCI)3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NPCI)50例,非脑梗死对照组(NCI)门诊行体检的者40例。两个脑梗死组选择急性脑梗死发病不超过24小时,未经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在入院以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对进展组性脑梗死组(PCI)、非进展脑梗死组(NPCI)患者进行采血,非脑梗对照组(NCI)即门诊体检者予体检当天采血,测定血清IL-17、MMP-9水平。并于这四个时间点进展组性脑梗死组(PCI)、非进展脑梗死组(NPCI)和非脑梗死对照组(NCI)进行比对分析。对全部脑梗死患者在第1天、3天、7天、14天进行NIHSS评分。全部脑梗死患者在四个时间点的血清中的IL-17、MMP-9浓度和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可能引起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IL-17水平在四个时间点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P均<0.01);进展组血清IL-17水平在四个时间点高于对照组(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P<0.O1)。2.血清MMP-9水平:在四个时间点进展组高于非进展组及对照组(P均<0.05);第1天、第3天、第7天非进展组高于对照组(P<0.05),非进展组与对照组在第14天差异无显著性(P>O.05)。3血清IL17水平与NIHSS评分在第1天、第3天、第7天有相关性(r=0.395,r=0.7482,r=0.640,P<0.O1);第14天无相关性(r=0.147,P=0.195)。4.MMP-9水平与NIHSS评分在第1天无相关性(r=0.161,P=0.153);在其余三个时间点有相关性(r=0.578,;r=0.518,r=0.371;P<0.O1)。5.危险因素分析:进展组在吸烟、饮酒、高血压、脑卒中家族史、冠心病、高脂血症、年龄、NIHSS评分与NPCI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进展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在糖尿病史、颈动脉狭窄、发热、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血糖、TC、TG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脑梗死发生进展的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糖、TC、TG(P<0.05)有显著性意义。危险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为:纤维蛋白原、TG、高同型半胱氨酸、TC、血糖。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狭窄、发热危险程度相对较小(P>0.05)。结论:1.血清IL-17、MMP-9在脑梗死的进展过程中起作用.血清IL-17、MMP-9水平增高,预示脑梗死可能会出现进展。2.血清IL-17、MMP-9水平与神经功能缺失有相关性。3.危险因素对进展性脑梗死危险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为: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高同型半胱氨酸、胆固醇、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