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附子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附子是我国传统中药和四川道地性药材,为毛茛科乌头属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实验以江油主栽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翻耕与免耕稻草覆盖栽种技术、稻草覆盖方式(整草覆盖、切割与粉碎覆盖)和数量、及秸秆腐熟还田栽种技术对附子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稻草覆盖实验在所有实验中长势最好。差异主要表现在覆盖方式上,即粉碎覆盖>切割覆盖>整草覆盖>不覆盖。秸秆腐熟的3个实验中,商品肥与基肥互作实验下的附子长势略逊于其他两个实验,但差异不大。综合所有实验的生长发育情况,粉碎覆盖长势最好,最差为免耕,且免耕死苗数最多。   2.免耕处理产量明显低于其他实验处理;不同稻草覆盖方式对附子生物量影响较大,但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切割覆盖对增产没有贡献,甚至出现略少于对照的情况。腐熟秸秆作基肥时,产量较高,可能主要是该实验条件下死苗数少所致。从覆盖与基肥互作和商品肥与基肥互作两实验中可以看出,在秸秆还田量较小的情况下,少量还田处理比起不还田处理并不能增加小区产量;当还田量增大时,秸秆降解数量增多,能显著增加小区产量。   3.秸杆还田主要是改善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而对作物内部的各品质指标无明显作用。有机质受秸秆还田年限的影响,增量很小。   4.全田产量和收益方面,最优选择腐熟秸秆作基肥实验,能达到产量及收益的双优。其次是整草覆盖处理;腐熟秸秆覆盖与基肥互作实验、商品肥与腐熟基肥互作实验,处理方式繁琐,也不能达到产量最优。最差的处理方式为免耕,不仅虫害严重,而且产量低下。虽最节省劳力,但对收益无利,应该摈弃。
其他文献
GPS-R技术是利用L波段GPS信号,通过地表反射和散射作用产生的信号变化,遥感地表多种物理特性的方法。GPS-R技术根据多路径效应产生的信号噪声因反射面条件产生的差异,建立GPS
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中存在大量误分像素以及单一光谱测度无法表达蕴含的影像信息等问题,提出结合影像区域化和多种影像统计特征的分割方法。影像区域化指利用划分技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