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检查肠道低密度对比剂临床应用及开发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woool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临床肠道CT检查方法学研究 目的: 通过对肠道充盈方法的比较,探索一套在临床上运用方便,能广泛推广,病人耐受好的CT检查方法;测量总结肠道在MSCT上的各种正常表现 材料与方法: 将85名正常者分成三组,采取三种不同的方法来比较肠道充盈情况。对第三组37例采用口服水剂+结肠灌水双重充盈方法的正常者,进行各种肠道正常值的测量。MSCT扫描范围为全腹,增强双期扫描,薄层重建图像(层厚1.5mm,间隔0.8mm)传至工作站进行重建。在MSCT上,将整个小肠及结肠分为5组,分别从充盈状况、回盲部显示情况及病人耐受程度三方面比较三种肠道充盈方法。取第三组资料测量正常肠道MSCT检查肠壁厚度、肠壁分层情况、肠壁平扫及增强的CT值、空肠粘膜皱襞数、肠系膜血管影、肠系膜脂肪密度、肠系膜淋巴结及后腹膜淋巴结数。 结果: 各组肠段总的平均肠壁厚度为1.71mm;充盈良好的整个肠道平均肠管直径29.39mm,小肠平均充盈肠管直径21.31mm,结肠平均充盈肠管直径42.33mm;肠壁的厚度与充盈肠管的直径间存住线性相关系(r=0.435,P=0.000);各组肠段在正常情况下很少出现肠壁分层的改变;各组肠段肠壁平扫期总的平均CT值为28.91±0.29Hu,动脉期总的甲均CT值59.52±0.94Hu,门脉期总的平均CT值65.54±0.927Hu;空肠每厘米肠段内平均可见皱襞2.29个;每厘米肠段系膜内平均可见血管影2.59根;肠系膜脂肪密度平均-98.57Hu;MSCT上直径小于1cm的肠系膜淋巴结的出现率58.62%,后腹膜直径小于1cm淋巴结的出现率12.07%。 结论: 三种肠道准备方法对肠管的充盈效果双重法最佳;口服法患者耐受度最好;单纯灌水法是临床怀疑结肠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对肠道MSCT检查正常表现的统计结果,能提供一些临床诊断的参考作用。 第二部:分肠道病变MSCT检查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运用病人耐受较好的结肠灌水及大小肠舣充盈法的肠道准备方法,从征象学分析、肠道炎症性病变的诊断,肠道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及肠道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几个方面探讨MSCT在肠道病变诊断方面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采用单纯结肠灌水及大小肠双充盈法的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运用工作站多平面重建(MPR)及多甲面容积重建(MPVR)方法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斜化图像重建,结合横断面图像,进行肠道炎症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MSCT征象分析和诊断价值研究、肠道肿痛性病变及炎症性病变的MSCT鉴别诊断研究以及MSCT与传统肠道X线检查的比较。 结果: (1)肠道炎症性病变累及最多的部位为回肠与回盲部,分别占整个病例组的28%和27%;肠道炎症病变MSCT征象出现最多的为表面毛糙征(94.64%),其次为肠擘分层(88.29%);肠壁的分型出现最多的是Ib,占39.28%;肠道炎症性病变病灶平扫半均CT值为34.6500±8.7/1772Hu,增强动脉期平均CT值为72.5500±13.61773Hu,增强rJ脉期平均CT值为110.8500±18.83980Hu;三期CT值存在明显差异(F=127.066,P=0.000),CT值依次升高;肠道炎症性病变病灶CT测量的纵径平均值为101.4222±39.92559mm,横径为7.7000±2.3941mm。 (2)肠道肿瘤性病变累及最多的部位为左半结肠、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分别占整个病例组的29%、25%和25%;肠道肿瘤性病变CT征象显示最多的为表面毛糙征(95.77%),最少的为肠旁结节征和肠壁分层(均为23.94%);经手术证实的CT征象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最高的均为系膜及后腹膜淋巴结增生(93.02%、96.55%、95.77%);肠道肿瘤性病变病灶平扫平均CT值为40.7863±5.97930Hu,增强动脉期平均CT值为72.3255±8.75426Hu,增强门脉期甲均CT值为82.7235±10.77999Hu;在平扫期、增强动脉期、增强门脉期之间CT值依次升高,三期的CT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319.2,P=0.000);肠道肿瘤性病变病灶CT测量的纵径平均值为37.9353±13.83192mm,横径为23.0020±11.99254mm;肠道肿瘤性病变肠系膜脂肪密度为-86.11±17.94Hu,肠系膜血管影2.63±0.53n/cm。 (3)肠道炎症性病变与肠道肿瘤性病变的分布差异主要在回肠和结肠(P<0.05);肠道炎症性病变与肿瘤性病变系膜的改变总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差异主要存在于肠系膜改变A型;肠道炎症性病变(3.19±0.62)肠系膜血管影多于肿瘤性病变(2.63±0.53);在肠系膜脂肪密度测黾方血,肠道炎症性病变与肿瘤。阽病变病灶不存在明显差异;甲扫期CT值肿痛性病变(40.’7863±5.979301Iu)人J:炎症性病变(34.6500±8.747‘721Iu);增强门脉期CT值炎症忡病变(110.8500±18.83980Hu)火于肿瘤性病变(82.。7235±10.’77999}lu);纵径炎症性病变(101.4222±39.92559mm)明显大于肿瘤性病变(37.9353±13.83192m);横径肿瘤性病变(23.0020±11.99254mm)明显大于炎症性病变(7.7000±2.3941lfnⅡ1);在溃疡、局部系膜浸润、脐征、肠旁结节征、肠壁分层、系膜及后腹膜淋巴结增生、肠管柔顺度降低、腹水和近端梗阻九方面,肠道肿瘤性病变与肠道炎症性病变的CT征象出现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 (4)MSCT诊断肠道病变的敏感度为87.22%,特异度为86.49%,准确率为90.24%。 (5)在肠道病变定位诊断的准确率方面,CT检查和传统X线钡剂造影检查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MSCT检杏的特异度(86.49%)高于传统X线钡剂造影(60.61%),在敏感度与准确率方面,两者不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肠道炎症性病变与肠道炎症性病变在病变的分布、各种CT征象的出现率、病灶平扫及增强的CT值、病灶的强化特点、病灶的横径及纵径、病灶周围肠系膜脂肪密度及系膜血管影等诸方面有其各自MSCT表现特征,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这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MSCT对肠道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均较高。MSCT对肠道病变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与传统X线检查相似。MSCT定性诊断的特异度高于传统X线检查。 第三部分:MSCT肠道低密度对比剂的开发 目的: 研制一种水性基质的、用于肠道CT影像学诊断的混悬液型阴性对比剂,既能满足二维成像的要求,又能进行虚拟内镜成像(VE)。 材料与方法: 首先,确定我们所要研制的对比剂的CT值。 其次运用高速搅拌液体产生微泡的原理,产生气水混悬液,并加入增粘剂、表面活性剂稳定混悬液,配制我们所需的肠道低密度对比剂。通过体外试验和动物实验,我们对研制所得的低密度对比剂进行CT值的测量、均匀性测量、稳定性测量和流动性测定。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评价研制所得对比剂灌肠后MSCT检查的肠壁勾勒能力、虚拟内镜成像能力和息肉诊断能力。 结果: 运用研制所得对比剂(MAAC)灌肠后MSCT平扫及增强后扫描测量肠壁厚度,并分别与解剖实验犬取得的肠段测量所得的肠壁厚度进行比较,均显示没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523和0.854)。运用研制所得对比剂灌肠后行虚拟内镜,总的成功率为80%,良好率13.3%,低于充气组的虚拟内镜成功率(100%)和良好率(56.7%),但远高于灌水组的虚拟内镜成功率(0%)。同时比较灌水组与灌MAAC组增强后测量肠壁所得的值,两者间也没有明显差异(P值为0.969)。在息肉检出能力的动物实验中,灌MAAC组MSCT扫描息肉检出率为91.7%,与灌空气组无显著差异(P=0.069),而小于7mm息肉检出率为83.3%,优于灌空气组(P=0.015),检出最小息肉2mm;灌MAAC组VE成像后息肉检出率为41.7%,小于7mm息肉检出率为0%,与灌气组比较均末显示显著差异(P分别为0.214和0.182),最小检出息肉10mm;灌MAAC组的VE成像与断层及MPR成像息肉总的检出率及小于7mm的小息肉的检出率方面比较均存在差异(P分别为0.027和0.015),断层及MPR成像均优于VE成像。 结论: 我们所研制出的肠道低密度对比剂(MAAC)的CT值达到-110HU,在体外试验及动物实验时均显示良好的均匀性,稳定性和流动性,肠壁勾勒清晰,能完成一定的虚拟内镜成像,可同时解决目前肠道CT影像研究中肠壁二维显示以及三维图像重建的难题,从而为提高肠壁及肠腔疾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尤其对于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及早准确珍断提供了可能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内吗啡肽(EM)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孕的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途径。 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造模完成后:1、应用免疫组化SP
目的研究实验性缺氧损伤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
目的:为准确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患者的血管病变范围、变窄程度以及病情进展趋势,本文旨在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血管超声对大
目的:研究并分析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屈光状态变化趋势和立体视的发展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对有完整病例的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和总结。根据初始就诊年龄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