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变应性鼻炎本身虽不是严重疾病,但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学习、工作、社交和文娱活动)、增加经济负担,并可诱发或并发支气管哮喘、鼻-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和变应性结膜炎等疾病,在变应性鼻炎的危险因素中,支气管哮喘、药物、食物过敏、居住环境以及家族史均与变应性鼻炎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避免接触变应原;(2)药物治疗;(3)医患的宣传教育;(4)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除此之外,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手段还有手术治疗、基因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就主流的治疗体系而言,避免接触变应原是一线干预措施,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医患的宣传教育是辅助手段,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公认的唯一一种针对病因通过免疫调节机制,进而可能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2006年,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指出,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一种改变疾病发展过程的对因治疗,应该尽早使用,以防止受累器官的粘膜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目前,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按治疗方式分类,主要包括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mpy,SLIT),本文主要通过对我院开展皮肤点刺实验(skin prick test,SPT)及SLIT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苏州地区变应性鼻炎舌下免疫治疗状况,以期改进AR的治疗。本文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变应性鼻炎舌下免疫治疗的依从性分析;第二部分:舌下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评估及鼻部症状总分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第一部分变应性鼻炎舌下免疫治疗的依从性分析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拒绝和不能坚持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的影响因素以提高SLIT的依从性。方法:调查2115例AR患者经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适合SLIT而没有选择SLIT的原因;采取电话方式了解193例接受粉尘螨滴剂SLIT的AR患者不能坚持SLIT治疗的原因,计算脱落率并对不能坚持SLIT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拒绝SLIT的主要原因是疗程长(42.5%)、价格贵(36.1%)和对疗效有怀疑(14.7%)等。193例接受SLIT的AR患者2年内发生脱落94例,脱落率为48.7%。其中,3个月内脱落12(6.2%)例,4~6个月脱落47(26.0%)例,7个月~1年脱落22(16.4%)例,1年~2年脱落13(11.6%)例。4~6个月脱落率(26.0%)最高,且同3个月内(6.2%)及7个月~1年(16.4%)的脱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19、4.104,P<0.05);而7个月~1年的脱落率(16.4%)同1年~2年脱落率(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57,P﹥0.05)。儿童的依从率为71.8%,高于成人的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21,P<0.05)。男性的依从率为49.6%,女性的依从率为5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8,P﹥0.05)。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为治疗效果不满意31例(33.0%)、疗程太长27例(28.7%)和症状减轻14例(15.0%)。结论:拒绝SLIT的主要原因是疗程长(42.5%)、价格贵(36.1%)和对疗效有怀疑(14.7%)等。SLIT治疗依从性下降主要发生在治疗后第4~6个月,儿童的依从性高于成人,不依从的主要原因是治疗效果不满意、疗程太长和症状减轻。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可针对上述相关因素采取一切措施进行宣教以提高治疗依从性。第二部分舌下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评估及鼻部症状总分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目的探讨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鼻部症状总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研究99例完成两年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的A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单一过敏组(80例)和多重过敏组(19例),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将99例患者分为成人组(>14岁,71例)和儿童组(≤14岁,28例),统计分析治疗前、治疗半年、1年、2年及停止治疗后1年等不同阶段的鼻部症状评分、总症状VAS及药物评分,评估其疗效;分析AR患者TNSS及总症状VAS在AR疗效评估中的相关性。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SLIT治疗半年、1年、2年后患者症状较治疗前出现明显改善,TNSS由治疗前的7.00[6.00;9.00]分降低为5.00[4.00;7.00]、3.00[1.00;4.00]和3.00[1.00;4.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7.868、-8.570和-8.570,P均<0.01);患者SLIT治疗2年后较SLIT治疗1年后症状继续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为-1.732,P>0.05);患者停止治疗1年后TNSS为3.00[1.00;4.00],同完成2年治疗时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为-1.941,P>0.05)。同治疗前相比疗程满半年、满1年、满2年及停止治疗后1年时的药物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是11.609、20.223、21.310和20.736,P<0.01),且在两年的疗程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药物评分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停止治疗一年后同完成治疗2年时相比,虽然药物评分增加,但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过敏组患者SLIT治疗半年、1年和2年后患者较治疗前出现明显症状改善,TNSS由治疗前的7.00[6.00;9.00]分降低为5.00[4.00;6.00]、2.50[1.00;4.00]和2.50[0.00;4.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7.158、-7.739、-7.738,P均<0.01);多重过敏组患者SLIT治疗半年、1年和2年后患者较治疗前出现明显症状改善,TNSS由治疗前的7.00[6.00;9.00]分降低为6.00[4.00;7.00]、4.00[3.00;5.00]和4.00[3.00;5.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322、-3.736和-3.736,P均<0.01);在SLIT治疗前和疗程满半年时,单纯过敏组与多重过敏组鼻部症状总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为-0.486、-1.425,P>0.05);但在SLIT疗程满1年、满2年及停止治疗后1年时,单纯过敏组与多重过敏患者的鼻部症状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074、-2.118和-2.543,P均<0.05)。在SLIT治疗前、疗程满半年、满1年、满2年及停止治疗后1年时的各个阶段单一过敏组与多重过敏组药物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82、0.661、0.353、0.101和0.118,P>0.05)。儿童组患者SLIT治疗半年、1年和2年后,患者症状较治疗前出现明显改善,TNSS由治疗前的7.50[7.00;9.00]分降低为5.50[4.00;7.00]、4.00[1.00;5.00]和4.00[0.00;5.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137、-4.639和-4.638,P均<0.01);成人组患者SLIT治疗半年、1年和2年后,患者症状较治疗前出现明显改善,TNSS由治疗前的7.00[5.00;9.00]分降低为5.00[4.00;6.00]、3.00[1.00;4.00]和3.00[1.00;4.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6.729、-7.235和-7.235,P均<0.01);在SLIT治疗前、疗程满半年、满1年、满2年及停止治疗后1年时的各个阶段儿童组与成人组鼻部症状总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917、-1.112、-1.023、-0.894和-0.666,P>0.05)。在SLIT治疗前、疗程满半年、满1年、满2年及停止治疗后1年时的各个阶段儿童组与成人组药物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82、0.661、0.353、0.101和0.118,P>0.05)。在SLIT治疗前、疗程满半年、满1年、满2年及停止治疗后1年时的各不同阶段TNSS与VAS评分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分别为0.900、0.902、0.923、0.937和0.918,P<0.01)。结论经过1年的粉尘螨滴剂SLIT治疗才可较好地缓解AR症状,且在2年疗程结束1年后仍能维持较好疗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单一过敏和多重过敏的AR患者均有疗效,在SLIT治疗1和2年后,单一尘螨过敏AR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多重过敏患者;TNSS、VAS用于对AR患者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