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多元,社会矛盾凸显,公民意识逐渐建立,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展现出独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引入公民参与,是保证公共政策合法性、民主性、科学性的内在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络为政府在决策中与公民开展多元化和互动的交流开辟了新的渠道。微博的出现更加强化了网络在现代政府治理中的突出作用。微博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使不同时空中的人和事通过不断地“@”完成聚合,为公民提供了表达民意和“发声”的平台,也成为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参与式民主理论、善治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共政策制定中微博参与的积极意义和局限进行探索性的研究,试图分析微博与公共政策制定之间的互动关系、作用机理及优化途径。本文对微博群体构成视角对微博参与的主体,即政府微博、传统媒体微博、微博名人(意见领袖)和普通用户进行了分析,从公共政策制定中主动式与被动式作用方式分析了公共政策制定中微博参与的驱动力。通过对“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两个案例的分析,讨论了公共政策制定中微博参与的作用路径。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微博参与的积极意义与局限,并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微博提供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社会问题向公共问题的转化,推动公共问题进入议程设置,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同时可以促进现有政策的修正,有利于推动地方政府质量水平的提高。当然,在微博表达的民意缺乏周全性、存在虚假信息并无序传播、微博参与出现精英主体倾向等内在因素及执政党的控制、公民参与意识淡薄等环境因素的双重制约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微博参与还存在一定的局限。通过积极发挥参与主体的正向推动作用,推进微博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微博参与的技术平台等途径,进一步发挥公共政策制定中微博参与的积极意义,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