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伦到契约:我国信用模式的变迁及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对策

来源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e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是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交易规则,信用可以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现代社会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传统的人伦信用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建立在法律强制手段保障之上的契约信用尚未建立起来,各领域信用缺失现状频发,信用危机日趋严重。因此,在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培育契约精神,完善信用法律体系,以实现从人伦信用向契约信用转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之举,对促进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  本文第一章从信用的涵义出发,并将其与相关概念进行联系对比,明确了对信用采用广义上的释义,其既指与人相处的道德规范,又是交易过程中的市场规则和人们对对方的合理预期。第二章从差序格局出发,引申出关系和人情是传统社会的信任运作方式,而以此为特点的传统人伦信用模式,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历史洪流中,已经渐渐被以法律为强制保障手段的契约信用所取代。本章以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分析了此转变的必要性。第三章从国际信用体系建设经验谈起,提炼出其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或日关键性因素:政府、市场、文化、科技和法律。第四章在叙述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之后,表明契约信用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当代信用模式,信用法律体系则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保障,并提供了几点法律对策。
其他文献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在广东传播开来,对近代广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内容定位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时间定位是“1919-1927年”,空间定位是
是“行为”影响了“住宅”,还是“住宅”影响了“行为”?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住宅”设计中该如何考虑“人”的因素,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Is “behavior” affecting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