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集群环境下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践也证明,只有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彻底告别粗放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自主创新道路,当下自主创新能力也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基于此,把区域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区域集群环境下进行研究,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侧重于理论探讨,故一般理论分析便成为本研究的主要方法选择。在理论分析中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运用生态学、优化论、博弈论、系统动力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方法,对区域集群环境下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和综合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从生态学角度入手,把产业集群看作是一个生态群落,借鉴已有的产业集群的生态学理论模型,建立了一个简化的,仅仅包含强弱两个企业群的产业集群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理论分析以及数据模拟发现:随着产业集群发展日趋成熟和稳定,强势企业群的企业数也会日趋增多。接着,运用博弈论和优化论等相关理论证实:在产业集群中强势企业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主要投资者和共性技术的供给者。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产业集群中会有更多的产业共性技术的提供,而产业共性技术有利于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区域产业集群环境下,会进一步促进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创新网络角度入手,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在区域产业集群环境下,集聚在一起的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的效果,企业之间必然会进行专业化分工,在进一步追求经济效益驱动下,集群中的行为主体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协同合作的创新网络。在正式和非正式创新网络中,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功能,借助于创新网络中便捷的技术创新扩散和有效的技术学习,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所在区域行为主体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创新文化角度入手,以产业集群中形成的创新文化为研究基点,认为创新文化作为社会资本结构核心层的一部分,它的核心作用有力地激发了社会资本的里层和外层,从而形成创新性质的社会资本。通过对社会资本与创新情境关系的研究,认为创新性质的社会资本,有利于集群内创新情境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从而进一步促进集群内行为主体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了说明这一结果的形成过程,在研究中,建立了一个在创新情境中的自主创新主体之间的博弈模型,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拓展了对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方式,将其置于区域集群环境的理论背景下进行研究,突出了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演化过程和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机理,开阔了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思路,并且可以依据研究的路径,为进一步提高区域持续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政策理论依据,使本研究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在研究中,还有一些不足和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方面,例如是否需要通过对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网络和创新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来认识其是怎样对区域持续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另外,产业集群如果有发展边界的话,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它对区域持续自主创新能力会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最后,产业集群这种形式对区域持续自主创新能力是否还存在某种制约因素以及我们怎样设法去避免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这也是本文后继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本文从绍兴县纺织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发展现状出发,引出文章所要研究的问题,即产业集群如何促进县域经济的增长。在回顾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相关文献的之后界定了文章所研究的产
199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各项技术的进步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愈发细化,分工形式由最初的产业间分工过渡到后来的产业内分工,而后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产品内分工。产品的生产在空间范围上得以分离,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生产是一种趋势,并且发展迅速,其中一种主要代表形式为国际制造业外包。中国凭借其低成本制造优势,在全球的制造业外包活动中广泛地承接来自各个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外包,以此奠定了中国在国际制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