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归纳孙申田教授应用“调神通络”针法治疗痛症的临床经验。对孙申田教授应用“调神通络”针法治疗痛症病案进行数据挖掘,并探讨决策树分析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与孙申田教授相关的学术论文,会议演讲,以及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的门诊痛症病案204份。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与归纳,从穴位构成和针刺手法方面对“调神通络”针法学术经验进行总结。将病案信息提取后建立数据库,规范化处理后再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和决策树分析,然后探讨结果,研究“调神通络”针法治疗痛症的临床症治特点。结果:1.频数分析所有病例的频数分析结果显示,女患者为男性的1.56倍。年龄处在40到70岁的患者居多。西医诊断频率结果显示,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为占比最多的疾病,达8%;中医诊断中痹症频率最高,占35%。共用到3 9个腧穴,百会、情感区、风池3穴区占比最高。将头部大脑功能分区取穴记为头针功能分区,发现取穴最多的经脉为督脉,然后依次是头针功能分区、胆经。舌像结果显示,舌淡苔白最多。脉象以沉弦和沉弦细为主。2.聚类分析所有腧穴可聚为面、股疼痛穴组;上肢痛配穴组;脑心同调、扶正祛风穴组。面、股痛穴组又可分为下肢背外侧疼痛穴组;卒中后偏身(面部)疼痛穴组。脑心同调、扶正祛风穴组又可分为调脑神止头痛穴组;头痛伴风症配穴组;调心神扶正固本穴组。3.关联规则腧穴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度高的穴位组主要有:下关、百会;大椎、太阳、风池。诊断与腧穴进行关联发现,与腧穴高关联项的中、西医疾病诊断结果相符合,如下关与三叉神经痛和面风痛关联度高;百会与中西医诊断中的各种头痛关联度高。诊断与性别关联发现,女性与情志相关疾病关联度高,男性与腰部病变关联度高。4.决策树分析以百会和太阳为决策点,可筛选出三组特有中医诊断,第一组为头面部疾病,取穴百会和太阳;第二组为躯干伴有紧张、焦虑疾病,取百会穴,未取太阳;第三组为发病部位、原因明确的疾病,未取百会穴。对决策树叶中高频疾病筛选分析发现,可以通过百会和太阳将头痛和痹症加以区分。结论:1.“调神通络”针法治疗痛症思路重点体现在:(1)重视脑心同调以安神止痛;(2)重视肢体经络的合理配穴以通络止痛。2.聚类分析可得出一些“调神通络”针法的针刺选穴及配穴处方,关联规则的结果发现某些特定疾病与特定的穴位及性别高度相关,两种分析的结果与临床相符。3.经决策树分析所得,可通过百会与太阳将一些特征明显的中医疾病加以区分,结果与临床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