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原绿球藻是目前已知的数量最多、细胞体积最小的产氧光合微生物,可以占到寡营养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光合生物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的近50%,是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参与者。原绿球藻可分为高光适应(HL)和低光适应(LL)两大生态类型。HL型原绿球藻主要分布于海洋真光层的上层,主要包括HLⅠ和HLⅡ,分别适应低温和高温环境。HL型原绿球藻占全部原绿球藻的93%,而其中又以HLⅡ型占绝大部分。LL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绿球藻是目前已知的数量最多、细胞体积最小的产氧光合微生物,可以占到寡营养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光合生物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的近50%,是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参与者。原绿球藻可分为高光适应(HL)和低光适应(LL)两大生态类型。HL型原绿球藻主要分布于海洋真光层的上层,主要包括HLⅠ和HLⅡ,分别适应低温和高温环境。HL型原绿球藻占全部原绿球藻的93%,而其中又以HLⅡ型占绝大部分。LL型原绿球藻球藻包含多个生态型,主要分布在真光层深层。西太平洋及南海表层具有低营养盐、低初级生产力、高温和高光照辐射的特点,同时有很高的原绿球藻丰度。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少量原绿球藻株系和基因组在这些海区被报道。本研究通过现场分离和实验室富集培养,成功分离纯化和鉴定了 67株的原绿球藻株系,最终获得了西太和南海海区15个原绿球藻全基因组草图序列。研究是对西太平洋和南海首次大规模原绿球藻分离培养的基础性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原绿球藻的生物地理学分布,多样性和进化,也为在该地区系统的开展原绿球藻生理特征、生态分布和宏基因组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并取得了一些对原绿球藻基因组进化、生态型分化、生态适应和环境分布等方面的认识。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通过DNA提取、高通量测序和基因组拼接,最终获得了西太和南海两个海区15个原绿球藻全基因组草图序列,包括13个高光Ⅱ型(HLⅡ)和2个低光Ⅰ型(LLⅠ)原绿球藻,分别扩大HLⅡ和LLⅠ型原绿球藻的泛基因组到5.07M(约5500个基因)和2.66 Mb(约3000个基因)。通过全基因组DNA碱基平均相似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全基因组蛋白质序列CVTree(Composition Vector Tree)等基因组组分进化分析方法,确认了 15株原绿球藻的生态型分类。2.利用对31个核心基因、基因重排(Genome rearrangement)和基因组骨架(genomic backbone)的分析,重建了原绿球藻的进化过程,并发现6株LLⅠ原绿球藻和10株LLⅡ/Ⅲ原绿球藻有复杂的进化类群。基因组重排在原绿球藻的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生基因组流线型化的原绿球藻生态型在其基因组大部分区域保持较高的共线性。基因重排的分布与基因岛相关,暗示基因岛可能是诱发基因组重排的活跃区域,从而对原绿球藻进化产生影响。基因组骨架分析表明,发生基因组流线型化的三个原绿球藻生态型共有一个保守的基因组骨架,但同时也有各自特异的区域,而这些区域中的基因与生态适应有关,揭示了原绿球藻基因组流线型化后LLⅠ、LLⅡ/Ⅲ以及HL三种进化方向,暗示原绿球藻的基因组流线型化可能发生在LLⅠ,LLⅡ/Ⅲ以及HL的分化之前。3.通过31株HLⅡ原绿球藻核心基因组的SNP比对构建了进化树,将HLⅡ型原绿球藻划分为8个主要的亚类群,并发现核心基因的SNP与亚类群的进化有关。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我们将HLⅡ的泛基因组划分为核心基因组、亚生态型附属基因组和株系特异附属基因组三个部分,并发现他们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同时发现,亚生态型附属基因组的进化与核心基因组SNP的进化相互对应,共同推动了 HLⅡ各亚类群的进化、分化和环境适应。除此以外,通过31个核心基因氨基酸序列进化时间分析,HLⅠ与HLⅡ可能分化于103-74Mya(百万年),接近于高温的白垩纪中晚期。我们推测高温环境可能促进适应低温的HLⅠ和适应高温的HLⅡ的分化,以及HLⅡ型原绿球藻在全球海洋的分布。我们还在个别原绿球藻基因组的基因岛中发现了可能来自于病毒的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并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基于tRNA-Pro病毒结合位点以及多次水平基因转移事件,暗示了原绿球藻与病毒的协同进化。4.通过分析南海西南部海域2011年夏季出现的一个偶极子中的微生物群落,更深入地认识了偶极子对包括原绿球藻在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偶极子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对原绿球藻及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群都有重大的影响。在表层和次表层上,观察到了较大的α和β多样性差异,这与偶极子中主要细菌类群的分布变化一致。偶极子能够对微生物群落产生上升、下沉、富集、消耗和水平运输效应。同时还在偶极子边缘的深海发现了原绿球藻和聚球藻存在,暗示偶极子的边缘区域可能会诱发强烈的俯冲作用,将浅层生物群落带入深层。研究结果表明偶极子是原绿球藻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其他文献
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蛋白质,RNA以及核糖体的转运是一项必需的生理活动。Importin β蛋白家族成员负责细胞内大多数蛋白和RNA的跨核膜运输。在人类基因中至今已发现了 20个编码该家族蛋白成员的基因。Importin13(IP013)作为importinβ家族中重要的一员,能够双向介导其底物的细胞核输入或输出,进而对组织发育或激素调节等一系列生理活动造成影响。磷酸化是生物活动中广泛
单细胞微藻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s i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产氢微藻之一,其核基因组编码的两种氢化酶HydA1与HydA2,均能进入叶绿体并借助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可逆地催化质子产氢。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ydA1,因其酶活显著高于HydA2,在光照条件下,约75%氢气都是由HydA1催化而得。衣藻氢化酶作为结构最简单的氢化酶,其活性中心(称为氢簇)由通过肽链上的半胱氨酸
人朊病毒蛋白(Human prion protein,HuPrP)的正常细胞型构象(cellularform HuPrP,HuPrPC)是由位于20号染色体上的朊病毒蛋白基因(human prion protein gene,PRNP)编码的一种内源性膜锚定蛋白。该蛋白发生病变即细胞型构象转变成瘙痒型(scrapie isoform HuPrP,HuPrPSc)后,导致人罹患阮病毒病(Prion
Rab蛋白是囊泡运输的重要调节因子,可以通过结合GTP或GDP发挥特定的生理学功能,精细调控囊泡转运的各个方面。由于囊泡运输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一环,因此Rab蛋白的异常表达也常常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早期我们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发现,Rab34在远端转移的乳腺癌样本中表达强阳性,另外我们通过qPCR检测了 58种Rab蛋白在不同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只有Rab34专一性的只在高侵袭
病毒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丰度最高的生物类群,同时也是全球尺度海洋生态过程、遗传进化和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驱动者之—。病毒通过侵染和裂解宿主细胞,能够释放大量的病毒裂解产物到水体环境中,从而将光合作用所固定的颗粒有机物转化为溶解有机物,因此病毒是海洋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与者。病毒不仅能够通过对宿主侵染的致死效应来影响宿主群落结构,还能在侵染过程中通过影响宿主的生理生态特性,从而对宿主的多样性
潮间带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严酷的生态系统之一,正受到全球变暖的严重影响,多种潮间带生物已经出现分布区迁移甚至局域灭绝。为分析和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潮间带生物分布区迁移和种群动态,急需深入阐明潮间带生物对温度变化的生理和进化适应。本研究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问题:无氧代谢在潮间带贝类温度适应中的意义?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潮间带贝类地理种群?生理和进化适应在潮间带贝类应对气候变暖中的作用?本文结合生理生态学和
蛋白磷酸化修饰是生物体内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磷酸化通过改变蛋白质的构象、活性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对信号传导、基因表达、细胞分裂等生物学过程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而且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是,总的来说,对于磷酸化的研究集中于O-磷酸化。一些研究表明N-磷酸化修饰在生命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组氨酸的磷酸化在响应外界刺激的“双组分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精氨酸磷酸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全球连片裸露碳酸盐岩面积最大的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域内存在极其严重的石漠化现象,对生态及经济危害巨大。土壤中栖息着大量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它们参与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物质转化,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对土壤环境修复与净化等起到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改变代谢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对于土壤环境、地上植被等变化十分敏感,能有效预示生态系统状态的演变,对解析生态
鉴于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在数码显示(digital display)与固态照明(solid-state lighting)等诸多技术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OLED材料(包括发光材料、电荷输运材料、电极材料、取光材料、封装材料等)的设计与研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OLEDs依赖于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现
自噬作为一个分解代谢过程,主要通过自噬小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去降解胞内物质,聚集的蛋白以及细胞器。自噬反应在应答各种刺激时(如营养缺失,缺氧,离子辐射,抗癌药物等)能够快速地上调使细胞能够及时地获得能量与合成元件以应对各种压力。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自噬地发生主要是促进细胞的存活,然而在一定地条件下,自噬也会导致细胞走向死亡,但是具体的机制仍然不清楚。RhoB是小G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参与到调节各种细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