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意义的建筑历史,大多由专业的建筑史或艺术史研究者完成。他们据以为凭的正史文献、地方城图、古代建筑著作对那些大尺度的标志性建筑记录甚多,这些大尺度的标志性建筑发展了建筑技术并积累了厚重的建筑文化,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建筑历史发展的主流。但与“正统的建筑历史”形成忽略的是那些小尺度、生活化、与社会公众活动紧密相连的城市空间场景。为此我们只能另辟蹊径,博采文献,通过非建筑相关专业人员记录下来的文本资料去还原历史场景。明清南京公共空间作为市民日常生活活动的舞台,能真实反映明清时期建筑的使用情况和南京城的社会风貌,进而对与建筑活动相关的社会文化的综合情况有一定了解。但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场景的表达正是长期以来有所欠缺的,因此本文选择明清时期与社会公众活动相关的南京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古代文学和绘画作品的解读去探究明清南京公共空间的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具体来说,本文首先对文本解读的特点及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建构了空间场景研究方法。然后以《儒林外史》为切入点,以建筑学为本位逻辑,以文本为载体,探讨了明清南京的公共空间组成,接着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空间场景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文人在小说、笔记中所营造的叙事场景以及画家在绘画作品中所形成最直观的视觉语言,用空间场景建构的研究方法做理性分析,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试图还原一个更接近当时文化模式的历史空间场景。最后分析明清南京公共空间的形成动因,能够对明清南京公共空间有更为系统的认知。因此从古代文本去解读城市公共空间并建构城市空间场景的研究方法,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空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