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元明时期的胶莱运河。元明两代,正值漕运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早在南宋就完成了由北向南的转移,元朝将都城定在中国北方,积极扩充版图,对外征伐与国家运转都需要大量的物资保障,漕运问题凸显。明代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移到北京,存在同样的困境。此时他们有两种选择,海运或河运。对于海运而言,山东半岛成山角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对于河运而言,黄河不时改道,冲击大运河,淤塞河道,麻烦不断。在海运与河运的竞争中,胶莱运河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开凿,元世祖时期和明嘉靖年间,然而两次开凿都不成功,最后被废弃。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胶莱河流域的环境,包括地理位置与地形、水系、气候、灾害等,该流域位于鲁东丘陵内的断陷平原带上,呈东南-西北走向,相对周围的丘陵,地势低洼,河流密布,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自然灾害为干旱、洪涝和地震。第二部分探讨了元代胶莱运河的开凿,包括开河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开凿前内陆河运不发达,管理松散,不能很好承担起南北物资的运送;而在元代军事上又有依赖漕河的传统,这些原因促使胶莱运河动工,完成后的胶莱运河耗费不赀,卒无成效,元世祖调整政策,由河漕转向海运。第三部分明代胶莱运河开凿始末,包括关于胶莱运河的论争和具体的疏凿过程。其中关于开凿与否的论争围绕嘉靖、隆庆、万历三个历史时期展开,同时分析最高统治者的态度。第四部分在前面的基础上总结出运河存废反复,治理粗糙,功能有限,性质模糊等特点;紧接着还分析了运河的功能定位,从元至明,在人们心目中,运河的功能经历了由河运到海运的转变。第五部分分析运河除自身功能有限之外的被废弃的原因:包括技术有限使得工程不完善;明清以来山东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大局观与地方保护主义的矛盾;以及运河功能定位的错位丧失发展机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