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癫痫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治疗上虽然有药物、手术、生酮饮食等多种方法,但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约80%的患者药物可控制发作,20%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同时,由于抗癫痫药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发作而非针对病因,需要长期用药,因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影响到药物的使用。 伊来西胺(Ilepcimide,ICM),又名抗痫灵(Antiepilepsirin,AES),是我国在70年代开发的抗癫痫新药,为人工合成的胡椒碱衍生物,化学结构不同于现有抗癫痫药,临床疗效已得到长期临床实践验证,不良反应少。目前对伊来西胺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对动物的药理研究,尚未见体外细胞水平的研究报道。 目的: 研究伊来西胺对神经元放电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选用FVB小鼠(7-28天),制作急性脑片,采用全细胞记录模式,分别记录正常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灌流、ACSF加伊来西胺灌流、无镁ACSF灌流、无镁ACSF加伊来西胺灌流时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膜电位变化及离子通道电流的改变。 结果: 伊来西胺可剂量依赖性减少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EC50=8.62μM),显著减少癫痫样放电和高频振荡,并可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显著减少爆发性放电,但不能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伊来西胺可使快速去极化电流的I-V曲线显著上移,对快速复极化电流无显著影响,在高钳制电位下减小缓慢复极化电流。 结论: 1、伊来西胺对自发性动作电位发放的波形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减少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频率,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关系。 2、伊来西胺可显著抑制无镁ACSF灌流诱导的神经元过度放电和癫痫样放电。 3、伊来西胺可显著抑制快速去极化电流并部分影响缓慢复极化电流,提示其主要机制可能是钠通道阻滞作用,可能有钙通道部分阻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