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卡尔·多伊奇(Karl Deutsch)创立政治沟通理论时,互联网的鼻祖——ARPAnet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网络)尚未建成。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政治沟通中的作用成为对多伊奇笔下“政府的神经”形象的注解。在美国大选中,网络政治沟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奥巴马凭借对互联网的成功应用而被冠以“互联网总统”之名。学术界对此则保持了冷静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者们对网络政治沟通的表现与作用机理展开研究,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这种争执又进一步激发了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入,也成为本文写作的动力。本文假设,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互联网对传统政治沟通形成巨大挑战,这种挑战直接改变了政治沟通的模式和效果。通过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政治沟通,而非互联网技术本身,已经并将继续在美国现实政治中产生积极影响。全文借鉴行为主义的视角,综合运用政治沟通和政治系统理论,以期在理论框架上能够有所突破。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本文结合定性、定量、比较等多种分析方法,创新性的将马斯洛需求层次、囚徒困境、长尾理论、公共领域等理论和概念引入对网络政治沟通的分析论证中,力图从多个角度的阐述网络政治沟通及其影响。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政治沟通的研究现状,对政治沟通、社会化媒体等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借鉴沟通理论和系统理论建立基本的分析框架。第二章首先回顾美国大选中网络政治沟通的发展历程,接着对2008年大选中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博客、微博以及网络捐款等新的政治沟通行为进行了介绍,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政党和公众等主要行为体进行网络政治沟通的动机。第三章首先分析了2008年美国大选中互联网对传统政治沟通的挑战,然后对网络政治沟通的特点进行概述,最后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阐述网络政治沟通与主要政治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网络政治沟通在缩小信息鸿沟、促进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影响。第四章针对自由、真实、多言论场等由网络政治沟通引发的实际问题进行了阐述。结论部分梳理了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