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介目标作为操作工具和最终目标联系的桥梁,在货币政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有效性直接决定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选择恰当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经济生活中,中介目标的选择是由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银行体系与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体制与制度规则的变迁以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乃至政策工具等综合决定的,也必然要随着这些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货币供应量目标制,可是这一制度在当前已经显现出了种种弊端。许多学者已就这个问题作出了深刻的研究,也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通过比较中韩两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效应,分析各自的优劣,找出韩国货币政策中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对我国今后改革的取向做出前瞻性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的基本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其他关于中介目标的理论。然后介绍了西方国家在具体实践中的做法,包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利率目标制、七八十年代的货币供应量目标制和九十年代以后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第二部分对中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了剖析。韩国方面,在分析了韩国的经济和金融制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逐步演变的轨迹。中国方面,在回顾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介目标的选择和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变迁的根源所在。第三部分着重对中韩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效应进行比较研究。依据评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和有关理论,本文首先从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三个方面对两国现行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韩国目前实行的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就该目标制的定义、特点、实行的条件等对其具体操作情况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该目标制在韩国具有较强的有效性的结论。在评价中国现行的货币供应量目标制的有效性问题时,本文运用了协整检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有效性已经明显下降。在此基础上,本文接下来对两国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及根源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总结。第四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改革的设想,即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首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进行了探析,然后提出实行该目标制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