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关于本族语及非本族语中学英语教师纠错反馈信念与实践的对比研究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s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使用目标语言时不可避免地会犯各种错误。近几年来,口头纠错反馈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焦点,它不仅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机会,同时促使语言学习者会反思自己的话语,修正自己的输出。先前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主要包括两大话题:口头纠错反馈的分类以及探索教师进行纠错反馈最有效的方式。过去研究对于哪种纠错反馈方式最有效一直没有定论。学者指出,重要的不是探索最有效的纠错方式,而是研究在纠错反馈过程中影响其效果的因素。现有研究大多从学生角度出发,专注于学生的焦虑程度、英语水平等因素对纠错反馈的影响,少有研究从教师角度出发,探索教师因素对于纠错反馈的影响,更少有研究本族语老师以及非本族语老师在英语课堂纠错反馈中的异同。本研究主要通过半结构化采访及课堂观察来对比分析一所中学中一位本族语教师及一位非本族语教师对于口头纠错反馈的信念和实践。该本族语教师主要负责教授初中口语课堂授课,非本族语教师负责初二英语课堂授课。研究结果发现,本族语教师与非本族语英语教师在口头纠错反馈方面的信念和实践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他们都相信口头纠错反馈在英语课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们对于纠正什么类型的错误,何时、如何纠错仍然存在不少的差异。在纠错实践中,本族语教师及非本语教师都常使用多种纠错方式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另外,非本族语教师主要采取重复、诱导及元语言反馈等隐性方式,本族语教师则倾向于使用重述和明确纠错的显性方式。非本族语教师常诱导语言学习者对错误进行自我修复和输出,本族语教师倾向于直接向学习着输入目标语言的正确形式。最后,本研究结合输入、输出理论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其他文献
伯格音运动是中世纪欧洲唯一一次由妇女发起、并以妇女为主体的一场宗教运动。中世纪中后期,随着宗教复兴、教会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女性”这一群体的独立意识逐渐觉醒。伯格音团体出现于12世纪末,作为一种“中间道路”或“中庸之道”介于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之间。她们采取一种自食其力的自愿贫穷方式,从事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社会交往。在保留俗世身份与义务的同时,过着一种隐居与冥想的虔诚生活。伯格音行动自由、经济独
随着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以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不断推进,高效环保的柔性化智能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流发展方向,作为柔性化智能制造的关键,重载桁架机器人在工业领
随着科技日益进步,专利标准化已成为当今新一轮技术革命中的大势所趋。当技术标准包含专利时,便产生了“标准必要专利”这一产物。两者融合成为相应产业的标杆,为后续的迈入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创新、人才相关的知识经济越来越重要,作为保驾护航的知识产权制度更是不可或缺。专利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不仅能保障
图像聚类是计算机视觉领域重要的无监督学习方法,图像数据的高维性以及内容的复杂性给图像聚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聚类方法通过对图像数据施加先验约束,在图像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作为情绪性功能障碍中的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终生患病率为3.4%。阈下
病理图像分割是进行病理图像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在疾病的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传统的分割方法一般为手动或半自动的方法,在分割效率或准确性上远远
高光谱遥感图像是高光谱成像仪在电磁波谱的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区域,以数十至数百个连续且细分的光谱波段对目标区域同时成像得到的,同时包含地物的图像信息和光谱
作为计算机视觉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目标检测因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地位而一直颇受关注,从其长达20多年的不断追求发展进步的历程来看,它代表了计算机视觉发展的历史缩
软件过程事件流数据(软件开发过程日志数据)因为其多平台性、异构性和单实例性等特殊性质不能直接用来进行软件过程的过程挖掘,并且现在已有的用于业务过程挖掘的算法不能直接使用软件过程事件流原始数据来进行软件过程挖掘[1,2],人们在进行软件过程挖掘前对软件过程数据的处理往往是根据需要自行进行处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和内容,因此造成软件过程挖掘结果质量较低,可用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对软件过程事件流进行建